(节选自《清史稿》卷五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
B.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
C.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曰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
D.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生,是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可以参加乡试。
B.株连,指一人有罪牵连他人,受株连的有亲属、上下级官员等。
C.播,指提升官职,本文中表示提升官职的文言词还有领、授等。
D.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奇自幼好学,字学颇工。高士奇虽出身贫寒,但是好学能文,书法也颇工,凭借自己的才学进入仕途。
B.高士奇直言敢谏,弹劾重臣。面对皇帝的询问,高士奇知无不言,因他的弹劾上疏,明珠、国柱终被罢相。
C.高士奇看重清誉,归乡明志。张汧一案涉及到了高士奇,虽然皇帝没有审问他,但他仍请求回乡以证清白。
D.高士奇事母至孝,辞官不受。高士奇曾因为养育母亲,乞求归乡;也曾因为母亲年老,不接受礼部侍郎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十六年,上谒陵,于成龙在道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4分)
(2)及回銮,复从至京师,屡入对,赐予优渥。(4分)
14.皇帝为什么说高士奇“裨朕学问者大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①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③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①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②潘岳:西晋诗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③窗( yǎo)冥:深暗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由妻子早逝,想到人生即使能够百年,其实也至工还是有限的。
B.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可以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无望的幻想。
C.尾联中作者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感人至深。
D.本诗从现在写到将来,语言质朴,却字字出于肺腑,从情感抒发看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
16.诗的颔联写到邓攸、潘岳两人的典故,对表达悲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一句运用叠词描写了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前行的景象:“ ”一句则运用叠词描写了水流细微的景象。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姜夔在《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朔风在树枝上吹着冰冷的口哨,大雪给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屋内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 ① ,雪水流到房檐便快速冻结成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溜子。
雪封大地,农民说它是一地白面,孩子说它是一地白糖,青斗人说它是圣洁爱情,美术家说它是天然绝美的水彩画,作家说它是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
皑皑白雪平滑如镜。狐狸留下一患串珍珠链似的圆溜溜的脚印;野兔留下姑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趾印;还有大概是鼠类行走留下的点状印迹,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
大雪,对飞禽走兽来说也许是一道绞索:飞禽难以见到压在雪下的食物,走兽在雪地上留下被追捕的线索。
东北风在树林中奔跑,将零乱的枯草蹚倒,将零落的败叶卷上天空,唯有树木经年地挺立着,它走不了,躲不开,它脚踏实地, ② 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默默承受着雨雪风霜、冷热寒凉,逼迫自己适应,在适应中增强抵御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18.下列各句中的冒亏,和义中首亏作用相同且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风暴》《青春之歌》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B.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空气清新: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啊!
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
D.银装素裹:指冬天雪后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的场景或美丽景色 …… 此处隐藏:136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