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推断有误。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 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3.C(应是把选项中第 2 处“眼中之竹”改成“胸中之竹”)
4.首先提出问题: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1 分)然后分析问题:不能静止和机械地界定美,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接着谈如何捕捉美,让美的价值得以实现;(2 分)最后明确审美价值的标准,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 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1 分)
5.①《折柳曲》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典型物象,和诗人的故园之思有机契合,成为本诗的典型意象。(2 分)②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曲》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离别的情绪(2 分)③诗人此时客居在外,《折柳曲》触动了作者离别家乡时的心绪,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D (“怀旧的人”错,这是作者对婺源城生活节奏的感受)
7.C (“内心今非昔比的感慨”错,作者对这两方面是同等看待的)
8.①婺源城历史悠久,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很多先贤事迹,行文写出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②年代久远,很多人文事迹已经无从考证,透露出作者对历史人文记忆丢失的失落之情。(从上文作者列举了很多跟婺源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影响,及下文作者问询老人时“他讲起……却是模糊的”可知。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9.①本文写了我与婺源城的渊源,在此读书,在此工作,婺源城是我的精神原乡,符合“我与一座城”征文主体要求。②本文写“一座古城的新气象”,既涉及到婺源城的传统文化的保留,又在此基础上谈到婺源城的新气象,符合当今保护与开发并举、经济与传统兼顾的主题。
③文章语言上突出的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如“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屏”“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形成繁复恣肆的效果,表现出城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变化。④行文上时空交错,给人立体感。文章既以时间为轴,写了婺源城的变化,又从空间变化,展现了婺源城的面貌。(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B(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含沙射影的污蔑我,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幸亏仰赖皇上圣明,诬陷之事难以成立。)
11.C(“领”表示兼任,本文中指兼较低职。)
12.B(最终是张琇上疏,明珠、国柱才被罢相。)
13.(1)二十六年,皇上到陵墓前拜谒,于成龙在路上极力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谒”“发”“私”各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等到皇帝回宫,他又跟从皇帝回到京城,多次进入皇宫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赐给他优厚的待遇。(“回銮”“复从”“对”各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①因为有了高士奇,皇帝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
②高士奇自身学识渊博,在无形中对皇帝是一种激励和引领。
③高士奇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能增进皇帝的学问。
(每点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家里很贫穷,以监生的身份前往顺天参加乡试,充任书写序班。工于书法,康熙十七年,圣祖颁发诏书,因为高士奇写过秘密的谕旨,并编辑过讲章、诗文,侍奉皇帝多年,特地赐给他衣料十匹、五百两银子。二十六年,皇上到陵墓前拜谒,于成龙在路上极力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皇帝回来后,拿于成龙说的话问高士奇,他也全部如实说了。皇上说:“为什么没有人弹劾上奏?”高士奇回答说:“人谁不害怕死。”皇帝说:“你们这几个人的地位比四位辅臣重要吗?想除掉他们就除掉了,有什么害怕的?”不久,郭琇上疏,纳兰明珠、余国柱最终被罢免宰相。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带着银子到京城行贿的事情被揭露,被逮捕惩治,他的供词中涉及到高士奇。恰逢皇上下令告诫不要牵连他人,于是释放了他不再审问。高士奇因此上疏说:“我等负责编辑,只在值宿之处。皇帝命令宣召回答问题,都是经过宫中的使者。如果不是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有时候几个月不能见到皇帝,从来没有干涉过政治上的事情。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含沙射影污蔑我,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幸亏仰赖皇上圣明,诬陷之事难以实施。但是宫禁之地,招来这样的谗言,难道可以容忍玷污清贵的官班吗?乞求赐予我回归家乡。”皇上下令解除他的职务,仍然管辖修书的事情。二十八年,他跟随皇上南巡,到杭州,皇上到高士奇的西溪 …… 此处隐藏:103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