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的作用】通过这两处对比,作者所强调的是怎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哪位同学为我们总结一下。
蒙田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的,即使是“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他反对那种“不堪生之重压”或者“白白虚度此生”的生命态度和做法。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蒙田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第二段研读】
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第二段同学读箴言、重积累】作者在第二段就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来论证这一观点。大家再一起朗读一下这句箴言,同学们在平常课内外阅读时,可以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有意思的名人名言或优美诗词,按时翻阅最好能够背下来,以便你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拿名人的语言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可以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第二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第三段研读】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生命,就会变成一个糊涂的人,一生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躁动不安。这是何等的可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摆脱糊涂人的圈套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三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做一个睿智之人而不是糊涂之人?
第一二段作者讨论的的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然而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却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也就是生命的另一面——死亡。
同学们有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吗?大家害怕死亡吗?
既然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本段第一句作者却指出“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提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后文回答。
答: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
【哲理句子的讲解,切合学生课堂反应,重点挑选两句作详细讨论】
(哲理句子)“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的理解?
生与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的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相对存在,缺一不可。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
(哲理句子)如何理解“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句话呢?
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作者接着提示我们说“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大家一起在文字来找一找享受生活的具体方法?根据原文,稍加概括。
①【关心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②【无法增加生命长度、可以增加生命的分量】
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也许无法去预测,就像2008年发生在我身边的汶川地震一样,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后一秒刻,他们却已经被压倒在废墟之下。然而希望大家不要悲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增加生命的分量,也就是我们每一天生活的质量。
③【抓紧、有效利用现在时间】对待时间我们要抓紧、并且有效利用。把人生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过得丰盈饱满。作者以自己为例 ,自信比别人多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时光无多就是老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哲理句子)“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课文加以阐释。
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顾城的《小花的信念》,同样是路边的石块间的小花,顾城关心到了,以此萌发了他写诗的欲望,这给他的生活增加了乐趣;而其他人路人看见同样一朵小
花,却一眼扫过、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生活中自然也就少了几分诗情画意的乐趣。老师就是想提醒大家,只有关心我们的生活,才可以真正的享受生活,乐于其中。
【通过现代诗歌来引导大家挖掘生活中的诗意,以培养大家关心生活中的乐趣,同时辅以结合我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感触以及快乐所得】
【自由讨论】:同学们可有什么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对生命又 …… 此处隐藏:28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