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梁老师这节《9加几》的数学课,感到梁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态度亲切自然,很有亲和力,学生学的开心,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课伊始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喜洋洋与灰太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这节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梁老师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把9凑成10”有个清晰的`印象。再让学生从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加深认识。
现在也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第二:在做练习:
9+1=10 9+2=11 9+3=12 9+4=13 +5=14 9+6=15 9+7=16 9+8=17 9+9=18
从而总结出规律:“一个加数不变,令一个加数比和的个位多1.”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有点困难。而且也不会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下面的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对10加几等于10几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能够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理解“凑十”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计算来说接触的较多,但是在理解“凑十”的过程中,学生理解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凑十”的理解。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让学生运用小棒,动手摆一摆,这样更直观的体现了对9+4=13 有了更直观的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凑十”的过程,明白是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算的数。明确凑十的过程,如果学生不动手操作,自己本身就感觉不出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3、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知道,“凑十”的方法在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十分的简单,也十分的方便。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语言上,还是存在着用词不准确。
2、在学生的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摆放不正确的学生,应该及时指导,教会他们摆小棒的方法。
3、在课堂中,教师说的话还是较多,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多来操作,多来表现自己。
4、在学生选择运用“凑十”这种方法时,应该注重追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5、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中,应该扮演的学生与在课堂上的学生同时进行,这样更有利于板演的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达到了课堂时间的优化。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不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也会纠正自己说话不准确毛病,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准确、严谨。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体会快乐,激发他们的兴趣。
本课是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摆、数、算等数学活动,掌握9加几计算方法,理解凑十法的思维方法,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主要通过主题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有一些还是用老办法——数手指。而且当我在教学时,发现用书面话的语言讲解有部分孩子还是不理解。“那我就采用把9+4变成9+1+3=?9+1=10,10再加3等于13。在此基础上出示“凑十法”法则,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就叫凑十法,让他们很快记住遇到哪个数就用哪个和它凑成十,这一下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熟练的用凑十法了。
上完了《9加几》的练习课,感触很多,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当初在设计《9加几》练习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9加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已经知道运用数一数的方法和凑十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设计该课程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情景教学法,主要特点如下:
1、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延伸本单元的主题,继续运用情景羊村运动会,喜洋洋用气球布置羊村的情景,让学生充分观察列示解决问题,把学生通过闯关的形式赢得羊村运动会的门票,进到羊村,参观吃美食等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学生对本节练习课充满兴趣。通过羊村运动会的小故事,把9加几的教学知识运用到其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各个教学环节没有打破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减少了教师组织课堂的时间与精力, …… 此处隐藏:145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