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会关爱理解。
通过这两年与学生的接触,我了解到00后的孩子相比我们那时候,更加的有自我,老师在他们心中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他会用更个性的眼光来评价外界,这是一把双刃剑吧,他们更感性,然而也更叛逆。
我是80后的老师,我们这些80后教师的特点:不忌讳说喜欢周杰伦;或许只会煮泡面;电脑打字如同火箭升天而上课时却像螃蟹脚一样在黑板上留下痕迹;却总爱在课堂上挥洒着青春的诗情画意,展示着自我的个性风采。所有跟00后的学生之间有代沟那是必然的,与其一味地去迎合学生,不如让他们更喜欢有自我、能体谅的老师,他们会跟我聊篮球明星,聊今天上映了哪部电影,我会跟他们聊有什么好歌,我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相信,只要能够真正的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尊重,也一定会收获学生的尊重。
“80后”的教师,相信伴着“博爱”、“大度”、“宽容”一定可以让学生转过“街角”,遇见“爱”! 孩子们也会在这种关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些可爱的学生是我走出校园后工作的第三届的学生,曾记得那些年被我们追求过的理想,曾记得那些年既有年轻气盛的我因经验不足而与学生大动肝火的记忆,又曾记得因理解和宽容而积淀下来的深沉的师生之情。如今我回头细数那成长中深深浅浅的足迹,发现这才是写在初为人师的我人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一章。
都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现在的联系方式很多,诸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为什么还要到学生家庭跟家长面对面的呢?可是当我带领班上的任课教师踏入本次家访之路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电话家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
今年3月开始,我和班上的教师兵分余部,深入到了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家访真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同时大部分家长的能歌善舞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
许多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幼儿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特别是一些有点调皮的学生家长,听说我们来家访,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当我们给他们简要介绍了当前教育的理念与产业发展,汇报了我们学校在教育方向上的指引,以及我们启动班级是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后,家长们更是连连点头,像学生冯宇的妈妈,当听到我说,对孩子的教育,不全是为了看他能考多少分,而是为了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如何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如何实实在在的在这个社会生存生存和发展。她激动的对我们说:“老师,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就不屑一顾这个道理!
今后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一定会和学校、老师加强联系,努力争取让冯宇能有进步!”面对面的促膝谈起,所有的给于家长对我们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鼓励,最后我说到:“我们由于精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难免有疏漏之处,我们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家长谅解,对于我们学校的产业发展、班级建设有什么好的恳请建议请尽管提出来。”高鸿浩的家长说:“真的`没有想到老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想到关切,就冲老师们老师大老远的来我们四家,我们的父母放在你们学校,就是放心,你们这是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家长一定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学校的组织工作。”
很多家长对老师的到来,接待的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他们认为没有老师不轻视自己的孩子,学生本人也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虚有其表在老师的心中绝非可有可无的,教职员工总是在注视和关心着注视自己。学生孙晓静说:“老师,您这次家访,给了我很大力量,我更加自信,我还要更加努力,在班上要做个好学生,在家里更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你看我以后的表现。”这次家访,使家长和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从内心深处非常感激教师。学生杨鑫见到我的到来,开始非常紧张,站在门口无所适从,害怕我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要另辟蹊径,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对孩子的整体表现越来越满意。最后,他们一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我们恋恋不舍送出大门口,并希望老师经常到家。
在家访中,我还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个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义务责任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择同学,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只能我们关心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特是作为学生的老师也特感动于这句话,老师的魅力无极限。当然高兴之余,能够我们付出更多了。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教师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事有原则的一类家长,他们对孩 …… 此处隐藏:140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