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通用12篇)(等差数列数学教案)

时间:2025-05-11   来源:未知    
字号:

篇1:教学设计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数学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内容见下面)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③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

-2n(n≥1)

(n≥2)

对于数列③(n≥1)

(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

即:

即:

由此可得:

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

(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

即:

则:=

如:

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

n=20,得

(2)由

得数列通项公式为: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定义

1.

(n≥2)

一、通项公式

2.

公式推导过程

例题

篇2:教学设计等差数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求其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2)通过把某些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的数列化归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数学运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把某些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的数列化归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

三、教学难点:

寻找适当的变换方法,达到化归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1)1+2+3+……+100=

(2) 1+3+5+……+2n-1=

(3) 1+2+4+……+2《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4)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旧知,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数列求和》第二课时,课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如下:(多媒体课件展示)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

例1:求数列《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前《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项和

分析:将各项分母通分,显然是行不通的,启发学生能否通过通项的特点,将每一项拆成两项的差,使它们之间能互相抵消很多项。

[问题生成]:请同学们观察否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设问:既然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那么就不能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此数列有何特征

[教师过渡]:对于通项形如《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其中数列《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为等差数列)求和时,我们采取裂项相消求和方法

[特别警示] 利用裂项相消求和方法时,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才能使裂开的两项差与原通项公式相等.

变式训练:

1、已知数列{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的前 …… 此处隐藏:157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通用12篇)(等差数列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