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找空气》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空气,使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初步渗透环保意识。
4、对空气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收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准备
瓶子、一盆水、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说他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2空气无色无味,人类和动物植物生存都离不开它,你知道什么地方有空气吗?
二收集空气
1给幼儿提供工具,让他们收集空气,教师适时引导,如有困难教师可操作,然后幼儿再收集。
2说一说,你在哪收集的空气(成果展览)
三探索体验,感知空气的存在
1提问:怎么才能证明袋子或瓶子里有空气呢?
2大胆探索仔细观察
(1)袋子漏一小孔,用力挤压。空气流动形成风。
(2)把瓶子放入水中冒出气泡来。
四拓展延伸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人人都离不开他。你觉得什么地方的空气不干净,有气味。
2为了每个人都有新鲜的空气呼吸,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选取了空气进行探索。活动中给幼儿投设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不仅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也解开了身边的秘密。活动中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本节课的不足是对幼儿不够放手,时间的安排不够充足这是在活动前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今后应该避免。
大班科学教案《找平衡》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现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也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铅笔、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瓶子、硬纸板、球、盒子、木棒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铅笔。
这是什么?它们可以干什么呢?今天我们要用铅笔和纸来玩一个游戏,用铅笔把这张纸顶起来。
2.幼儿操作 :六个小朋友一组,自己去试一试。
3.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用铅笔顶在纸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作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
小结: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教师示范将纸剪去一个角,请幼儿猜测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 …… 此处隐藏:131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