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临——叶子似乎已慢慢退去,活力和力量也渐渐消逝了,我们似乎……似乎,变的好累好累;释放的氧气,似乎已渐止了,我们真的好累好累……
冬,来临——慢慢地,枝叶断了、落了。被厚雪压的,无法喘息,我们真的好疲劳,好疲劳;在那漫无边际的厚雪中,我们已无法动弹,于是叶都落了,沉睡了过去,沉睡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醒了,一如既往的醒来了,依旧把清新奉献给自然、奉献给世界……
一辆车开过,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探出了小脑袋,用力的吮吸着刚刚释放的清新。
橘黄色的光在世界里缓缓穿行,我们摆渡在相邻的故事里。——题记
我生活在N城的城市中心,这里格外热闹,灯红酒绿的条条大道,是年轻人挥洒青春,醉生梦死的地方。通宵达旦,不分昼夜。我每天都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物,可是他们,无视我的存在。因为……我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行道树。每天都必须站得笔直,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的伙伴太幸福了,他们生活在幽静的森林中。清新,柔和,灿烂的阳光缀遍森林。而我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混合着空气包围着我,我活在窒息的环境中,却仍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落霞氤氲,水烟渐升,冬去春来,雪融草青。不知不觉,我在N城已经度过了N个年头。我站在喧嚣的城市背后,看城市的变迁,看你们各奔东西。于是,我开始深信,抬头仰望信仰后的悲哀。也为瞬间的苍老找了一个理由。不久,我的生命结束了,被一个砍伐工人,我死了,可是我却很开心,因为我终于解脱了。我终于可以不用再面对那些挥霍时光,慵懒的人了。正是因为有这类人的存在这个N城的发展才会止步不前。我很高兴离开了这个褪色的城市,它不属于我,我亦不属于它。最后呢?我被砍成木条条当柴烧,当主人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的时候,我笑了,笑的很甜蜜,很满足……
对于死,我一直这么觉得,我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我只是用另一种形式去演绎这个生命罢了。生命在于奉献,如果一个人从一出生到死都在不断奉献的话,那么会被所有人尊敬。即使不被人尊敬也没有关系,就像行道树一样,至少死时自己是满足的,没有虚度自己的一生。
对于生命,不虚度就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能力目标: 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③是重点,④是难
2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 …… 此处隐藏:14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