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 拓展迁移
1. 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 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 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 ――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 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在山的那边精品教案
【教学理念】
此设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以此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今后学习开好头,打好基础。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它是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诗歌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形成语感。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把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使本课教学贴近学生,富有激情;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歌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山与海是两个相对的形象,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宜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口头描述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播放画面,联系实际,展开联想:
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群山环抱的环境中,每天抬头可见的便是连绵不断的高山,(课件播放群山画面)看到这些,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组织学生自由描述其想法,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2、谈话引入,出示课题、作者:
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也共同欣赏他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教师指名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明确音义
1、课件出示字、词,指名注音、解释,后教师课件出示字、词正确读音、解释。
2、学生交流预习中无法解决的字、词音义,以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订正。
三、指导朗读、感悟诗歌内容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而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下面,老师先为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欣赏画面。
1、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组织并指导学生简评自己的朗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
(课件播放音乐,教师提自由朗读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全班学生示范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课件出示思考题:
⑴ 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⑵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拨,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能说对大意即可,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应给予重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书山、海,困难、信念 …… 此处隐藏:133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