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P26“阅读”)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 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P27“阅读”)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
2.区域内转移
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区域间转移
(讲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4.产业转移的结果:
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不利影响减少
思考: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 。怎么理解这句话
[课程拓展]
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思考问题上。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的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一些知识后并不难,但通过这种案例设问,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事例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关键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这种拓展的重要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课件
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
内容提要:
一、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出发,阐述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 …… 此处隐藏:141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