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后,如何处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又成为应该核心问题。有人说:“人生的价值是在享乐的秤盘上,谁享受得最多,谁的人生价值就最高。”有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金钱是多少。”这种用金钱、财富、享乐的观点去衡量人生价值,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倡导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科学和边防事业的发展,隐姓埋名,贡献了自己的毕生价值。抗洪英雄高建成面对洪魔,用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救起了一位位落水者;海空卫士王伟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威严,用生命保证了祖国的安全,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崇高的人生价值的体现。
从本质上讲,人生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歌德认为:“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呢?这绝不只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是的,生活于一个时代,便负有此一时代的使命,人生价值,即以此人对于时代所作的工作为尺度。
我们崇敬像孔繁森、焦裕禄这样的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物质世界的巨大诱惑时,更应该解决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精神生活的品位,为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雷锋同志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在不断的奉献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
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我们拒绝一种线性的、封闭的、工艺学取向的课程研究,尽力把目光从教育本身投向课程以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向被课程遮蔽的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心。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之所在。在这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性的课程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的问题,此时探究课程问题,就需要批判性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成就个人幸福,以至成就人类幸福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掌握相当于生产力的钾识,可以喻为是做蛋糕,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生产力,这个蛋糕做的就越大,但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大蛋糕吗?不,是文明、是进步、是自由、是幸福。做蛋糕是为了享用这美食,因此,在当下这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站在个人幸福及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我们可以说,那种关于“如何分享、细细品尝这蛋糕”的知识,即增进个人自由、增进社会民主的知识是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一、短期计划
首先,在校期间,英语至少要过四级,普通话要拿二甲、计算机要过一级,所有的证件拿到,最重要的目的是拿教师资格证书,有可能的话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最好拿个英语六级。 其次,能很好的运用知识,通过见习、实习来培养教学能力,多参加学校的活动。 再次,暑假期间,可以当家教进行实习,这样也可以多接累经验。
最后,如果在毕业时成绩优秀的话,就打算考研。
二、长期计划
在学业结束后,去外面找跟专业相关的工作,首先从小学教师做起,积累经验,借用学校这个很好的平台来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位,逐步来实现我的目标计划:先当小学教师,再当中学教师,一层一层往上爬。
未来人生职业规划:放眼 …… 此处隐藏:17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