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寺塔,我们便来到小飞虹前,小飞虹两边的围栏是朱红色的,上面刻满了“万”字,上面还铺满了漆黑的瓦片。小飞虹横跨在小河之间,它的形状像极了一道彩虹,我猜想这应该是小飞虹名字的由来吧!
离开小飞虹,我们又来到洞门。上面有几只小鸟在欢快地跳舞,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洞门的两边种满了绿油油的大树,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唱歌,像是在给小鸟伴奏。
进入洞门,里面别有洞天,果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沿着小路,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池荷水,荷塘里种满了大大小小的荷花,有的荷花已经开了一半,那半开的荷花像舞蹈家粉嫩的小裙子,有的荷花已经全开了,露出里面嫩黄嫩黄的小莲篷,别提多可爱了。有的荷花还是一个花骨朵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田里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挤满了荷塘。时不时还有几只可爱的小青蛙跳上荷叶,呱呱地叫,它带上去的水珠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在荷叶里荡着秋千。听雨轩的一旁种满了芭蕉,一阵阵清风微微吹过,像扇子一般的芭蕉叶发出沙沙的唱歌声,旁边还有一两只蝴蝶在伴舞,听雨轩的另一边种满了翠竹,那碧绿的翠竹像坚定的士兵一般,笔直地站在那里。不过一会儿,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从窗里往外看,只见如针似线般的雨滴落到荷塘里泛起阵阵涟漪。雨停了,阳光照在荷塘上,整个荷塘被照得像一块金子,闪闪发光。
拙政园这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园林真让人流连忘返,下次我一定还得来!
“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苏州园林甲天下,自从小时候一见,我便迟迟不能忘怀那份幽雅的美。
小时候与母亲去看过一次拙政园,但却也依稀记得有些奇石罢了,再无其它。而这个暑假又游苏杭的决定使我兴奋不已。
经过几十个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拙政园的门口,我那兴奋的心都忍不住要跳出来了。进门后,我脑海里尘封已久的画面又出来了,“开门见山“没心没肺”等景观使人眼花缭乱。
进入东园,风景更宜。巧夺天工的房屋楼阁,雕梁画栋的小巧水榭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腾蛟起凤如孟学士之词宗的对联,鹤汀凫渚似仙境之萦回的岛屿。
更让人赏心悦目的还有一棵棵盆景,有张牙舞爪的,还有挺立竖直的,有翠绿的,也有枯木无叶的,一盆盆凑在一起,真像一片微型的森林!
园中很有许多奇石,有高大的太湖巨石,也有小巧的天然石笋,更有许多石头似天然的座椅,躺在竹林之中,或水道之上。上面要么坐满了游人,要么立满了野鸭,舒然自得。
人生中,初见可能有很多,但是初见是认识、了解,而非是一种美;但又见是欣赏,是观看它的美。所以又见才是美的,真正的美,真正的深刻!
初见若是一种兴奋,又见便是一种美。记住,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又见的必要,因为,这世上并不存在不美,只存在不会探索美的眼睛……
通过古色古香大门,来到园中,看到满园的亭台楼阁、假山小池,一幅江南水墨画。扑面就是一座巨大的用太湖石垒成的山峰“缀云峰”,像屏风一样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就是传说中的“开门见山”式古典造园方法,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绕过假山,眼前是一片荷花池,可惜不是荷花开放的季节,池里满是枯枝败叶,不过有很多的鲤鱼,红的、半红的个个都有半斤以上。你还可以买上一包鱼食,坐在亭子里,喂喂鱼,体会体会古人的休闲生活,扑面而来的阵阵南风,让人有点昏昏而醉的感觉。
再往里走,两边都是参天的古树,清翠的竹丛,掩映着娇艳的桃花和碧绿的翠柳。踩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梧林幽居”啦。屋顶上有六个飞翘的角,里面放着明清家俱,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案几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有名家的书法墨宝,即有潇洒的毛笔字,也有惟妙惟肖的水墨画。整个房间看上去古朴而又庄重。
那里还有很多很多的美景,说也说不完,还是等着你自己来玩赏吧!苏州犹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行走其间,真是人间天堂啊!
夏天,我们去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她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整个园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最最美的是那满园的荷花。
大片大片的荷叶几乎铺满水面,有的像撑开的小伞,有的像绿色的小圆盘,还有的刚刚露出水面还没有展开,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可惜没有“蜻蜓立上头”。数不清的粉红色荷花开在其中,千姿百态,有的大方地盛开在荷叶上,像一个个“仙子”,纯洁无比;有的含苞待放,躲在荷叶间,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荷花已经谢了,留下一个个莲蓬。微风吹来,荷叶连绵起伏,荷花翩翩起舞,美丽极了。看着这一池荷花,我不禁想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中成群的锦鲤和鲢鱼悠闲地游来游去,边上的游人不时把面包和馒头之类的食品扔在水中喂鱼,它们便欢快地过来抢食,吸引更多的游人围观。
漫步亭台轩榭、假山回廊之间,仿佛行走在画中。拙政园真不愧为“园林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