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阳光是和蔼可亲的,暖暖的,舒舒的,将我的身体拥着,软酥酥的。没有风,也不冷。我和妈妈说说笑笑,漫步于莲湖湖畔。
站在桥上,向湖对岸望去,最显眼的是对岸那片高大的树林。茂密的树冠挨挨挤挤,不留一点儿缝隙,甚至连树干都遮蔽了。树冠蓬蓬松松的,虽然褪去了夏日生机勃勃的绿,但这种绿更厚重,更沉稳。绿色中还夹着深浅不一的红和黄。它们相融在一起,像是画家刻意渲染的一样。
湖面上的雾气还没有散尽,似轻纱遮盖住了湖水光亮的脸庞。野鸭是不是更喜欢湖上的薄雾?它们惬意地在水中游走,三三两两的,身后留下的涟漪给平静的湖水增添了一分生动。
湖边的柳树临水照着它们美丽的身影。原本翠绿的“头发”已被季节染成了黄绿色。在阳光的抚摸下,大片的黄绿色似成熟的柠檬那么耀眼。看着看着,口中似乎有了些许酸甜,让人不自觉地感到神清气爽。柳树应该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老去,就算这样,也毫不影响它们迸发顽强的生命力。细看那柳叶,仍保留着一分活力的绿。
湖边小径两侧矗立着四季常青的香樟树,松柏等,掩映着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前方。不知是谁在这片绿色中种下几棵银杏树,成为湖畔最美的角落。初冬的银杏还很茂盛,枝叶一串串地向下垂着。在我看来,高大挺拔的银杏正展现着生命中最美的时刻。蔚蓝的天空就是一块布景,阳光就是舞台上耀眼的灯光,它们映衬着银杏的黄格外亮眼。
这满眼的金黄,是那种没有杂质的,温暖的,专属于阳光的金黄。拾起一片叶子,扇形的银杏叶边沿并不是很整齐,是水的波纹状。叶片上的肌理是细密的放射直线,但是摸不出来凹凸,润滑饱满得就像在光滑的丝绸上游走。
美丽的银杏树还引来很多人的围观。中老年人在树下拍照,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一片金黄色中。小孩在树下认真地捡着树叶,向天空抛去,看树叶像小伞一样落在身上,开心地咯咯笑。
沐浴暖阳,我温暖闲逸,观赏湖景,我心情舒畅。
太白楼是济宁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在喧闹的城市中,它散发着古朴,肃穆的典雅,与城市的环境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堪称济宁一美景。
踏上那一层一层的阶梯,轻轻抚摸着石雕的栏杆,微风吹拂,可以感受到太白楼的历史与故事,它在风雨中屹立,历经战争的折磨,千年的历史,依然不倒,像是一棵古老的大槐树,历经风尘,却依旧蓬勃的生长着。
砖红色的墙壁,柱子和一层层灰色的瓦片更体现出他的古朴风韵。
在正门的前面有一尊李白的石像,周围草木茂盛,在这些草木中,有一座小小的假山若隐若现,太白楼在古代是一个酒楼,但是现在的太白楼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李白资料专属的博物馆。
进入太白楼,四面的墙壁都有着李白的诗,毛笔字,还有一些瓷器,和字画,都在告诉我们,它们和李白息息相关的故事。
太白楼分为两层,远远看去像一个古庙,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建筑,青瓦白墙,有一点像浙江乌镇的老房子,整体来看确实有一点像皇宫的布局,虽然他没有那么豪华,但是却能让我感受到古香古色的气息。
早上的太白楼,有许多老人打太极,舞剑,锻炼身体,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可以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两全其美。但是我更喜欢晚上的太白楼,他有灯光的装点,古代建筑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夜晚也能看到太白楼的轮廓。
李白曾经在这个地方居住过,在这里喝酒吟诗,创作出不少佳作。晚上置身于太白楼之中,仿佛我就是李白,望着那轮明月,再眺望远方,斟上一杯酒,忽然诗兴大发,吟诗一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双人…”诗情雅兴,像潮水一样奔涌而来,
太白楼是李白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因李白而变得小有名气,它沉静肃穆,情调古雅,确实称得上是济宁独特一美景!
残阳欲颓,一抹红霞勾勒起黄昏的轮廓。草的浅绿变成了深绿,水的淡蓝淌出些深蓝,天色愈趋赭红,空气也变得凝重。
她伴着归巢的鸟儿急切的啼鸣姗姗而来,嘴里哼着歌儿,手中拿着袋子,两个小辫儿随风跳动,恰给这黯然的黄昏添了几分活力。
以她的年龄本该在上学!没人知道她家在哪里,人们知道的只是她是个拾荒的:破旧的衣服上几处刺眼的补丁引人注目,她的出现总伴随着一袋空瓶的碰撞声,身份自然不言而喻。
小小年纪,沦落拾荒,难免招人怜悯。世界上不乏善良之人,总有人会像今儿个傍晚的青年一样在瓶下压些钱微笑着走开,他知道他做了件“好事”。
不出所料,女孩去拿空瓶了,没有了负重的钱随风飘起又落回地面。女孩淡淡地看着,眼里少了本该有的惊喜,或许是习以为常而不足为奇了吧!她弯下腰,小心地捡起钱整理好放进口袋,干脆利落。
搜寻一番,已是暮色阑珊。回家的路,女孩垂首走过,小辫儿不跳了,似在沉思……白驹过隙,红日又一次半遮半掩地眯着这平凡的世界。女孩如期而至——依旧是以拾荒者的身份出现。不同的是,女孩似乎不在寻找,更像等待:她打量着每个人,略显羞 …… 此处隐藏:183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