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树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讨论点拨法 。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都喜欢看新闻,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则旧闻。十年前,一位老太太写信给台湾名人龙应台,要求捐出自己一部分房屋,只为保留一棵树。原来一条计划中的道路要穿过她家,因此要砍掉她家院子里的一株老樟树。她说,树不知几岁了,树小的时候,老人还是孩子,人老了,树也大了。树冠浓密美丽,巷子里的邻居都爱它。经过协调,工程部门同意留下这棵树。第一次,计划道路为一株老树转了弯。老樟树是幸运的,我们庆幸它遇到一群爱树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鼎钧的散文《那树》,去关注另一棵树的命运。(出示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简介作者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7年生,山东临沂人,笔名方以直,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他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和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情人眼》,小说《单身汉地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等。
三、背景介绍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与自然地距离愈来愈远。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应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为此,作者写下了《那树》,呼吁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应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扫清生字障碍
我会读:倒坍( tān ) 引颈受戮( lù )
虬须( qiú) 周道如砥( dǐ )
碾压( niǎn) 刽子手 (ɡuì )
佝偻( ɡōulóu ) 踝骨( huái )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认读,之后指读,随后出示拼音明确巩固后齐读,从而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一点体验:
那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树,因为课文第 _________ 段中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⑴出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对老树形成初步印象。⑵教师说自己的体验:那是一棵古老的树,因为课文第一段中这样说:“那棵树立在那条路上已经很久很久了。”⑶学生读课文找句子,交流体验。
3.整体感知
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事和描写的?
时间顺序﹙或者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
⑵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描写早期的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全人类的“友善”;
第二部分﹙6—8﹚描写近期的大树;
第三部分﹙9—11﹚描写现时的大树的最终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之情。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人类却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沉感慨。
五、练习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二、再读文章,具体赏析
(一)速读课文,并思考: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大树奇特的容貌;②大树特殊的生活环境;③大树对人类的功德;
2.写早期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奇特、坚固、生命力旺盛
①抗击台风,成为人们精神的慰藉和寄托;②给行人带来阴凉和清静;③给鸟儿栖息,给小孩带来快乐;④给情侣带来了温馨感觉;
3.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重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矛盾?
矛盾冲突
①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②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4.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哪几件事?
①醉汉驾车出事;②电锯锯倒树身;③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④挖树根、平路面;
5.大树为什么被伐倒?
①直接原因是一个喝醉酒的驾驶者撞车而死,交通专家宣判那树偿命;②主要原因是大树在社会中影响了交通;
6.文中几处写到工人砍伐那树?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处
拟人
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怜悯、敬重,对人愤恨之情。
7.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①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②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③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8.树具有哪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