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文风依我所见是别具一格的,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读散文的华丽,高深,玄妙,哀伤,她的忧愁并没有那么文艺与细腻,不过是平平淡淡地悦动于篇幅之间,关注着时事要闻,讲述着各种日常琐事的小幸福,也就是俗称的小清新。
我也迷恋她道来历史时的厚重感。这些故事在她笔下显得生动而不生涩,如同在冰雪覆盖的俄罗斯的夜晚,闪烁的星点微光,让人在寒冷中又看到温暖和希望,质朴的感动往往最令我着迷。
斟酌许多,感悟良多,最使我五味杂陈的是名为《两个人的电影》的散文。故事简单,也就是作者与母亲分别到了刘老根大舞台与电影院。前者热闹非凡喧闹之极,后者却只有她们母女二人寥落欣赏,这篇文章毫不起眼,却又令我陷入沉思。
该如何去描述呢这可以有多种解释。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就是好的东西,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并不在意,人们乐于观看让自个儿开心轻松的事物,而不屑于欣赏艺术,或者说是对艺术的敬畏太深。
这,也就是那些文艺片始终不能取得好票房,或者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原因。爆米花电影充斥了荧幕。通常只有在有国际奖项冠上名号后,文艺片才能走进大众视野,如一部我很中意的片子,其真正表达的主题是很晦暗的,普通观众大部分都说不好看,然而有些人并不如是说道,各执己见,才组成了这个世界。
所以依我拙见,刘老根也是一种艺术,不过是种俗美,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老百姓的艺术,而无人欣赏的电影,也许是被抬得太高,反而导致无人摘采这朵高贵冷艳的花,因为大家伙儿都是俗人,忙于生活,疲惫得没有力气去动动脑子,有情调的生活,也可以充满了爆米花,只要有正直的思想,也就是文艺青年,无所谓喜剧或悲剧,只要充实地过,未尝不可。
她的其他文章,而给我各式各样的感触。看来还是自然点最好,还是微光最能给人温暖,还是阅读最能令人充实。
中国文学里是不会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银河,绝不会缺少星星。我也不绝不会缺少一本好书的,正如手中的这本《迟子建散文》。
纵观全书,若论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无疑便是这篇《时间是怎样地行走》了。时间,这种抽象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永远地行走着,不曾停息。它不会因为在世外桃源而停
下脚步,也不会因为战火的纷飞而止步不前,它永远都藏在钟表里,滴答,滴答----不紧不慢,气定神闲,好似一首只有一个节奏的歌。只不过,世人皆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悲凉的歌罢了。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创造了光。那这匆匆不停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呢?几万年来,恐龙消失了,残暴的纣王消失了,四方来贺的大唐消失了,就连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也消失了,唯有时间,还是那般无二。风霜雪雨,潮涨潮落,河流涨了又枯,花开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在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地老天荒,我们的手却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着我们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见了,父母不见了,甚至我们也不见了,它却仍然在其他人的身边行走。可能我们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却是汹涌的大潮,我们从后浪变成前浪,又从前浪变成了一行水渍,在无限的奔涌中化为尘土,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不正是这样么?百年黄图霸业,过眼烟云耳。从这个天地诞生起,它就那么不朽而又亘古的存在了。对这无限大的天地来说,它是那么短暂,短暂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么漫长,漫长的天长地久,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无二,我们只能任由它与我们匆匆而过,在我们青春的脸上划上沧桑;在我们乌黑的发丝中添上白雪。辉煌的宫殿会变为废墟,明亮的刀剑会变为废铁,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它可能还会永恒地走下去,直至空间的尽头。
合上这本书,赫然发现封面颜色已然有些变黄和几丝褶皱,我不由一笑,这不便是它行走过的痕迹吗?
喜欢迟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试题还有散文阅读时,喜欢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欢她的《时间是怎样的行走》,喜欢她的《寒冷的高纬度》,也喜欢她的《泥泞》。这几篇文章我也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们分享。分享她的诗意而又温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结构。临放假前,又专门买来了她的散文集准备再次阅读,书到的那天,学校恰巧停了电。平日里总是坐在空调屋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上完了课,在如大蒸笼一般的办公室里打开了这本《迟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样,心慢慢随着那熟悉的文字风格而沉静下来。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丽的是那篇《伤怀之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走出室内温泉,走向那扇朝向东方的门。站在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另外两位女子惊奇地望着我。试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 …… 此处隐藏:223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