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革命的前驱者_与_精神界之战士_六_陈独秀与鲁迅教育思想之比较
人,所以连贵族的教育我也不反对,而何况在教育极幼稚的中国 。他并没有因为接受阶级斗争理论而改变重视教育的态度,坚持 教育虽然没有万能的作用,但总算是改造社会底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工具,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12]329他在参与筹备西南大学和主持广东教育行政工作时,曾设想了一整套广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可惜未能付诸实践。直到晚年,他还希望国人在抗日战争的痛苦牺牲中真正得到教训, 真正懂得教育制度根本改革之重要 。[9]509而自己则为普及教育提供新的识字教材和教师用书,曾经试制汉语拼音文字未获成功,又抱病撰写语言文字学著作∃小学识字教本%,为实现改良中国教育的理想,呕心沥血,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与陈独秀相比, 不研究教育 的鲁迅固然没有正面提出过系统的教育思想,但还是表达过一些极其重要的建设性意见。第一,他认为: 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 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3]135-136不但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应如此,整个社会都应如此。以爱心对儿童、对学生,是鲁迅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第二,教育学生在这样不良的社会中生活,既不可以与社会隔离,更不应教他恶本领, 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 ,而不是 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 , 社会虽然不能不偶然顺应,但决不是正当办法 。[3]138教学生 实用主义 地适应环境,结果只能是倒退,觉醒者改革社会才是使幼者能合理生活的进化之路。第三,反对教育当局 因为娱乐场中的∀有伤风化#情事 ,便实行禁锢女生的 坚壁清野主义 ,针锋相对地提出: 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 [3]257-258普及性教育,是鲁迅教育思想中最具革命性、科学性、建设性的正面主张,也最能体现鲁迅极其深刻的精神个性。第四,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运用新的教育技术。鲁迅认为, 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他根据在日本学医时的经验推而广之, 深信不但生物学,就是历史地理,也可以这样办 。[6]445这是很有远见的。第五,学生求学要把养成现代思想放在首位,读书倒在其次。鲁迅在回答挚友许寿裳关于 童子所诵习 的问题时说: 仆意君教诗英,但以养成适应时代之思想为第一谊,文体似不必十分抉择,且此刻颂习,未必于将来大有效力,只须思想能自由,则将来无论大潮如何,必能与为沆瀣矣。 [4]357
陈独秀和鲁迅都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理想中的教育,是使人性自由解放、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个性独立发展的教育。陈独秀主要着眼于教育制度、方针理论的思想和鲁迅主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即国民性的思想,代表了新文化先驱者的两种思路,正好形成各有长短的互补的格局。这是他们留给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薪尽火传,后继有人,理想之光是不会熄灭的。有志于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的后继者,可以在不同层面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6.
[8]安庆市陈独秀学术研究会.陈独秀诗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3]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校:张朝胜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