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七、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
(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
八、构建“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准备:教师作好知识铺垫,诱发参与意识。
学生激活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
2、揭示课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感知问题,引起认知冲突。
(二)、探究阶段:自主探索,揭示规律。
3、自主探索:教师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展,探究规律。
学生观察操作、尝试练习、自学课本。
4、小组讨论: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 学生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