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生产力理论以静态均衡为方法论, 排除了生产要素相互之间的联合作用, 混淆了消费品与资本品的特性差别, 必然造成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新古典经济学以技术中性的假设对其辩护, 在自身的理论体系内部又产生了矛盾,陷入了重重困境。马克思经济学的辩证法侧重对经济要素交互关系的总量研究, 值得借鉴。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困境与反思
徐
可1,2
(1.河南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2.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要】边际生产力理论以静态均衡为方法论,排除了生产要素相互之间的联合作用,混淆了消费品与资本品的特【摘
性差别,必然造成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新古典经济学以技术中性的假设对其辩护,在自身的理论体系内部又产生了矛盾,陷入了重重困境。马克思经济学的辩证法侧重对经济要素交互关系的总量研究,值得借鉴。
【关键词】边际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函数【中图分类号】F014.1;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6)10-0073-02
一、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
边际生产力理论以静态均衡为方法论,意味着生产要素在
生产过程中是孤立、单独起作用的,排除了要素之间互相适应,共同作用的关系,不能够解释报酬递增现象。马歇尔把边际递减的生产力定义为由于某种单独要素造成的,以区“过度使用”
①
别与李嘉图的生产力递减。这表明边际递减是脱“自然农业”
离要素间最佳搭配比例造成的,而与自然的生产力性质无关。同理,本文对称地认为报酬递增是所有要素恰当地联合使用的结果。对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首先假设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每种要素都有一个最小的临界值,也即“门槛”;(2)要素之间有一个搭配比例;(3)这个比例可以不断变动;(4)变动总是趋于更优。下边依次论述。
假设一直接得自经验,无庸置疑,生产要素必须有一个初始的最小的规模,在这个规模范围之内,要素无一或缺,否则生产就无法进行。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是一个点函数。假设二考虑到在最小规模之上,要素之间固定的比例关系,如果要素的投入量倍数于最小规模,生产规模可以按照这个倍数复制。与之对应的是一个线性函数。
假设三意味着要素的搭配、替代比例是可变的。但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当要素互相搭配的某种比例被技术证明为最优
如果背离了均衡点,就必须服从生产力递减时,就达到了均衡。
规律的限制。它对应的是标准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该函数有两个重要特性,既可以保证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不变,又满足欧拉公式。这些特性又服务于新古典经济学特定的目的,将在下文论及。
假设四是与经济人理性追求最大化假设一致的。既然生产要素的替代比例可以不断变化,每个变化都对应一个产出,经济人必定选择最大产出所对应的要素搭配比例,舍弃了其它的次优选择,达到了均衡。但是,如果这种均衡状态受到扰动,要素搭配比例有了新的变化,当新的产出作为边际递减规律的例
外,超过了原来的产出,经济人会选择新的最优比例。这样就保证了要素比例的变化存在着路径依赖,沿着一系列的均衡点,总是趋于更优。需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要素都是互相作用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改变整个要素搭配的最优配置。这与假设三中的新古典经济学强加的限制条件明显不同,在那里,要素的技术最优比例被固定,任何要素的变动都被视为超过最优比例的干扰,从而失去了最优比例间筛选更优的机会。
这样,均衡就与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出现了矛盾。在静态条件下,均衡达到了最大化;但是在动态条件下,最大化通过对多个均衡点更优的选择,也就是对均衡的不断突破来实现的。当经济人不再进行技术最优比例选择的静态状况下,假设四就与假设三一样。也就是说,假设三所附加的新古典条件是假设四的特例。同理,假设二是假设三的特例,等等。
可见,报酬递增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作为历史规律体现的,它与递减的生产力不是对称的力量。马歇尔把报酬递增与递减看作是两种互相压制的力量,②但是历史地看,总是前者压制了后者,表现为技术不可逆的进步趋势。新古典经济学对此无法解释,只好把技术进步和报酬递增当作外生力量。对生产要素关系的不同认识,构成了经济学意识形态的基础。均衡与非均衡,静态与动态,内部性和外部性,边际生产力递减和递增都与之相关。
二、消费品与资本品的特性
要素之间的单独作用与联合作用的关系,也可以用替代与互补弹性来描述。门格尔和维塞尔同是边际理论的先驱,但是他们对消费品和资本品的替代、互补性质有着不同的认识。门格尔认为资本品价值是由它所生产的消费品的最终价值来决
[1]维定的,所以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用于资本品。
塞尔认为边际方法只适宜于消费品,而不适宜于生产要素。因为取掉一种生产要素,原有的要素结合即遭到破坏,甚至连原 …… 此处隐藏:564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