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但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缩小“两级”分化,提高他们的素质,是目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调查时间
2014年5月6日-9日
三、调查对象
三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四、调查过程
1、把握准“学困生”的概念。我和参与调查的教师认真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对于学困生的界定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学习查找,我们认为学困生有三个特性,即外延的明确性、揭示本质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性。具体可理解为: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2、开展调查
(1)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方法、年龄、教材教
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八个方面收集数据。
(2)采访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家长(或电访),进一步了解学校教学、家庭教育情况。
(3)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五、进行分析
(一)总结对学生的调查:
1、缺乏团结协作,不喜欢参与集体生活。
2、缺乏兴趣,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3、缺乏信心,对不懂的问题得过且过。
(二)总结对学科教师的调查:
1、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2、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三)总结对部分家长的调查:
1、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辅导孩子的学习方面的力度不够。
2、家长特别注重的是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的提升。
3、家长对孩子的转化与提高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的成分较大。
六、发现的问题及结论
通过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审视可
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上课不愿听讲,作业照抄,应付老师。
2、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外部原因
1、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教师的应考思想会促使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中,学困生始终吃不了。
2、教材原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
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再加上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都在加强,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3、家庭的原因。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七、转化措施及建议
学困生大部分是智力潜能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而造成的。因此,只要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这些学生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1、消除学生思想障碍,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 …… 此处隐藏:54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