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其他概念与专题
宣传分析
宣传分析始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现代传播学理论中很多领域都由早期宣传分析发展而来,特别是“劝服与态度改变”的研究和“传播效果分析”。
拉斯维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主要研究一战中的宣传,是系统地进行宣传分析的开端。很多学者试图给宣传和说服以明确定义,但事实上二者并无明显区别。一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受众有益时,这种行为才被称为宣传。
早期的宣传分析中认为宣传包括商业广告、政治宣传和公共关系宣传等。此时期典型的宣传活动是一战时两大阵营的宣传。拉斯维尔认为此类宣传的主要目的有四点:激起对敌仇恨;加强同盟关系;争取中立者;瓦解敌人意志。
后来的宣传分析中总结了七种宣传策略:
1.辱骂法
给予某观点一个不好的论断,使受众轻易反对该观点。不常用于广告,政治宣传中较普遍。
案例:联合水果公司案例
2.光辉泛化法
将宣传对象与褒扬词语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受众轻易接受该对象。使用普遍
案例:商品品牌,如超级壳牌,神奇面包等
3.转移法
将权威、约束力或某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被接受。目的是将一种观念、产品或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 案例:1986年自由女神像百年庆典,很多产品都与自由女神像联系在一起
4.证词法
要某些令人敬畏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经常使用
5. 平民百姓法
信源向受众展示其宣传内容与“人民的”“公众的”想法一致,以求受众接受。商业广告和政治宣传中常见。
案例:克林顿竞选时,努力塑造自己“只是普通人”的形象
6. 洗牌作弊法
利用或真或假,清晰或模糊的多种陈述方法,对一个观念、产品做尽可能好或坏的说明。这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案例: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心选择,只用最有利的好听话。
7. 乐队花车法
促使受众尽可能的参与到宣传内容中来,企图说服属于某团体中的成员接受某观点,体现了群体力量在传播中的作用。
案例:战时对某些士兵的英勇作战事迹的夸大宣传鼓舞了军队士气
以上7种策略被认为是对“劝服与态度改变”研究所作的早期探索。对于宣传效果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关“只说一面或两面都说的诉求方式”,“信源特征”,“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影响宣传效果的因素得到了很大关注。同时还研究了受众特点,所处环境因素对于宣传效果的影响,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此后的“枪弹论”源于一战后的宣传分析。
大众传播与认知一致
大众传播分析关注个人如何处理不一致信念,传播者通常表现出想要改变受众态度的动机。这就是态度改变——是能使我们减轻或消灭信念不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方式。大众传播中的认知一致研究,可以认为是从心理学角度对“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的基础理论铺垫。对于认知一致的研究有四种典型理论。海德平衡论:
海德最早提出一致理论,他关注个人在认知结构中对关联事物形成态度时的方式。他假设“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并认为平衡状态是“被感知的个体和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的共存”。海德通过建立两个人和一个客观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来分析平衡问题。认为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产生紧张心理,这包括一个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不平衡状态容易向平衡状态改变,平衡状态则抵制改变。纽科姆的均衡模式(对称理论)
根据海德平衡论模式建立起来,主要用于人际传播。
当A向B讲述X时,
A与B 好,对X的看法相同,均衡;
A与B不好,对X的看法不同,均衡;
A与B好,对X的看法不同,不均衡;
A与B不好,对X的看法相同,不均衡
当A与B处于不均衡状态时,X为 A与B所关注,并对于一方有意义时,强烈倾向X的一方会促使另一方改变态度,双方趋于一致,由此而言,人际传播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协调的过程,伴随而来的是和谐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