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其他概念与专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一个人自己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此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个人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想法,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异议支持的日益缺乏,就形成了一个“沉默的螺旋”,持非主要观点的人在大众传播的压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少。 在“沉默的螺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人们获得舆论传播的来源。大众传播能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确定主导意见;增强意见影响力;维护某种意见的公众性。与此同时,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大众面对舆论时并不是很无助的,舆论产生需要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个人对社会舆论的理解三方面相互作用,大众传媒产生强大效果依然要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受众的个体特征及其与议题关系等。大众传播媒介利用这些因素,形成积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配合,则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传播学难题点评(个人看法)
这次传播学题目其实不难,但基本且重要,相对以前的试题我觉得是一个进步。看了大家的发言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有些地方我觉得可能说得还不够到位,把我的拙见说一下吧,以起抛砖引玉的效果。
1、信息主权(information sovereignty)
这个概念我不知道在胡的书上有没有清楚的写,我考试前是没有复习到的,我的知识是从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里面来。总体而言,信息主权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的是三个方面:1、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这个概念应该算是国际传播里面的,复习的时候可能不容易注意到。
2、关于新技术与传播媒介的大题
确实这是关于媒介的题目,应该联系到麦克鲁汉的相关理论如”媒介即信息“等来论述。新技术与传播媒介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是新技术发运用和发展促进传播媒介的发展。从传播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字的发明和运用促使人类从口语社会步入文字社会;印刷术的发明又使人类步入了印刷时代;而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的发明又使人类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现代随着互联网,卫星电视等的发明,人类进入了更广阔的网络传播时代。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促使传播媒介极大的发展,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形态。
其次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新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最明显的理论就是”创新扩散“了。或许大家只是记住了”创新扩散“理论的内容而忘记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发展传播学里面的概念,施拉姆、罗杰斯等正是期望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现代的广播等媒介,进而起到使其国家的农业发展(如使用新的品种,运用新的技术等)和社会进步。或许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但是也确实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至于关于政治、经济学动因,我认为”选择或然率“有点偏了,我觉得更好的是现在步入细分受众的时代,受众对信息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传播组织要抓住受众,必然要满足受众多方面的且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必然会改进传播技术。这一方面反映了受众自主性的增强,另一方面从传播组织为利润或其他因素驱使而增强了自觉性。
然后再具体的分政治、经济学角度谈吧。
3、传播学与基础学科的互动
传播学的起源有三个: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为主的信息科学;以社会行为为主的行为科学;还有一个新闻的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学科有不少,如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等。
至于渊源阿互动阿,我觉得传播学和政治学最好写了,因为拉扎斯费尔德和拉斯维尔都是政治学家阿。传播学的起源正是从拉斯维尔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宣传(propogation)"的研究开始了,他提出的5W模式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框架。而拉扎斯费尔德的”伊里县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那项研究正是针对总统竞选其间的民意改变而展开。其后传播学所取得的重大发展常常和政治学或政治行为有关。宏观的角度来看,有批判学派关于”媒介霸权“、”公共领域“等的论述;微观的方面来看,媒介议题、公众议题、受众议题三者的互动,而公众议题往往和政府有关!
当然答案肯定不止一个的!我觉得心理学或是新闻学都不难写。至于信息论或是控制论则不太好写吧,而且我觉得信息论或控制论主要是理工科方面的领域。申农是一个很棒的数学家,而维纳是一个天才的工程师。
4、批判学派与媒介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