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14)

时间:2025-07-08   来源:未知    
字号:

一个国家,上述贸易变成了一国两地区之间的贸易,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的角度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95万元。

2.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个人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NI,但影响个人收入。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应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3.(1)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高工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当然要计入GDP。

(2)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4.(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的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2)购买一辆旧车也不计入GDP,因为旧车在第一次销售时,已被计入GDP,旧车秒度十时度微 只不过是最终经济产品从一个消费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消费者手中而已。

(3)购买普通股股票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股票不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行为,而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它不属于投资。

5.这一说法不对。购买新机器属于投资行为,不管这种购买使资本存量增加还是不变。 (七)论述题

1.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只要遵循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或者处于均衡。而实际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进行,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的储蓄动机和企业的投资动机不一样,这才会导致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从而引起经济的扩张或收缩。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要求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或事前储蓄等于事前投资。在国民经济核算时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从国民收入的会计角度出发,事后的储蓄等于事后的投资。

2.(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2)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状态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3.福利水平是人们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人们效用是由消费活动和闲暇来决定的,所以一种指标是否很好的反映福利水平,以能否准确地衡量消费和闲暇来决定。GDP不是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有以下原因:

(1) 它包括了资本消耗的补偿,而这部分与消费和闲暇数量水平无关。

(2) GDP包括净投资,而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消费,反而会减少本期消费。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1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