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古今之道

时间:2025-07-04   来源:未知    
字号:

浅析古今之道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称为天人之辨、天人之际等,主要是对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等问题的探讨与论辩,经过长期的思想演变,形成了天人相分、天人同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各种学说。西汉董仲舒对天进行了重新整合,提出了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为主体构架的天人关系思想体系。那么,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其政治诉求是什么?其思想路径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就是本文下面要探讨的。

一、儒家之道与董仲舒的道论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学说从今天的学术视角看是一种以哲学、宗教为主的形上之学,但这种形而上学则来源于历史。西方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本质,形成了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还有广义上的形而上学,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西方形而上学的概念来源于编辑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术语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后来笛卡儿也把它叫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显然,西方形而上学是哲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思索,研究超自然的哲学。而中国的形而上学就是道,《易经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作为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意义的元范畴为各家各派所青睐和运用。儒家之道不是源于上天的神意,而是圣贤大儒通过对历史文化反思来达到对天道的体悟,孔子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对道有了自觉的意识,这就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悟道的,所体悟出来的是历史之道、人文之道。比较起来,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也是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悟道的,然而他悟出的则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这样说当然只是一种方便说法,很容易被人误解,所以更确切地说孔子应该是以人道为主而下学上达,通天地人,而老子则是天道为本,上道下贯,涵天地人。这样的差异体现在思想体系中,儒家是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而道家则是以天为本的自然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无论是道家的道还是儒家的道,都是来源于历史的,是对历史的反思。

董仲舒的道论就是这样。《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上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中对道有深入的讨论:

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捄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继之捄,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尚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授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古今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