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古今之道(4)

时间:2025-07-04   来源:未知    
字号:

一份神秘的色彩。

《春秋》多言灾异,但孔子并没有明确地把灾异与人事联系起来,这与孔子强调人文理性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董仲舒以《春秋》祥瑞或灾异的形式所体现的赏善罚恶性能,形成了受命之符、符瑞和灾异的理论。所以当汉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的问题时董仲舒回答说: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鸟,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缨盩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汉书董仲舒传》)这是通过周公、孔子的以及后世失得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只要累德行善,天下归心,就会召至天降祥瑞符命;反之,如若残贼百姓,人民离散,诸侯背叛,即会召至灾异。董仲舒指出: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把《春秋》历史的经验理性转化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给《春秋》经中的灾异现象给予了新的解释,认为灾异是天人感应的结果,是天对君王失道的一种警告,是天心仁爱君王而想帮助他把国家治理好。《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也有类似的思想: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遣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害人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亦云:唯人道为可以参天。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这就是说,天人之间是有感应的,天心仁爱人君而通过灾异来阻止其政治混乱。如果国家政治有所失误,不能体现天意之仁,一开始天就要通过灾异来谴告;对于天的谴告君王不能有所改变,接着就会以怪异现象惊吓;如果君王还仍然置若罔闻,不知敬畏,就必遭殃咎。所以,君主就要主动地与天地参,要以天的爱利为意,养长为事,多做爱人利民之事。

正如有学者所论,在董仲舒的观念中,《春秋》对既往灾异所蕴含的记录正是理解现时之天意的指南,而对君主来说,《春秋》作为天人交感的现实记载则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君主倘若能结合灾异所蕴含的道德原理来思考《春秋》中的各种类似灾异,就能发现自己的道德过错的来源,修正自己的行为并最终保住天命。[1]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树立了《春秋》在汉代国家意识形态重建过程中的权威地位:《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其他论文文档]浅析古今之道(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