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三:教我学 我能学
学习第2、3小节时,学生提议让他们自己去学。老师故意流露出怀疑的神色。此时,学生的要求更加强烈了。李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围绕“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的东西?”这一话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自学第2、3小节,并给每组发了一套词语卡片。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学着,老师穿梭于孩子们中间指点,引导着他们。孩子们说着、讨论着,读课文的、读卡片检查的,进行得那么有序,那专心致志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老师要他们反馈自习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田野,看到绿绿的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和一座果园。
生2:我发现“秧”和“稻”都是“禾”字旁。
生3:我有问题,一“畦”是什么意思?
师:请看老师画一画,你们就会明白了(板画一畦秧苗),老师再来画一畦。(板画)
生:哦!我明白了,一畦就是一排。
生4:我们来到山村,看见了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师:贴出词语卡片: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生5:我认识了“溪”字,小溪里有水所以是“氵”旁。
生6:“竿”就是竹+干。
生:……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能学习,老师佩服你们。不过,现在我再来抽查一下,看看你们是否都把生字记住了。
生字刚读完,又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发现,我们读的这一课,都有-什么、一什么。”其他学生也附和上来:“对,那是数量词。”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数量词卡片,说:“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谁能读出这些数量词,我就把它送给谁。”
最后老师又让拿到数量词卡片的学习将卡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词语前面,评议、朗读。至此,数量词的使用的学习重难点又落实了下来。
评析:
“孩子们真会学习”,此时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赞叹。是的,孩子们通过第一小节的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老师也巧妙地运用了激将法让孩子们的表现欲更加强烈,学习的信心更加充足。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自主发现了汉字的一些造字规律,并且在表达中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使语文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因此学会了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反馈情况不难看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流于形式,而是落到实处。这样的学习交流活动,还唤起了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它即是对学习成果的汇报,又是对学习方法的梳理。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获得了学习的能力,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还让学生的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坚定了它们继续探讨、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说:“我会学习了!”
课后反思:
听完这节课,我很兴奋,过去孩子们被动的学习状态,终于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转换成主动学习的喜人局面。过去,孩子们总是以要我学的心理面对学习内容,很难产生出创造性思维,课堂的氛围也显得沉闷、单调、牵强。老师的“教你学”成了他们思维的围墙。学习方式的单调,思维空间的局限,教学手段的单一,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埋没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与现在的课堂参照起来,真是天地之差。
---------------------------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的教学反思
以前,我一直认为循环小数的教学比较枯燥,还比较繁锁。正确把握循环小数的概念以及循环小数在整个数系中的位置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往往是先让学生做题,得出答案为循环小数,接着直接说明这一类数是循环小数,再观察循环小数的特点以及表示方法,最后教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整个过程教师将知识清晰展示给学生,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地知识接受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数学改革的焦点。在教改实践中,我努力进行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进行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看哪位同学先完成,
并说说做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332÷41.7÷1.632÷62.7÷11
学生发现32÷62.7÷11两题的商除不尽,不太会表示结果。
我启发学生试试用”……“号来表示计算结果行不行。
用上“……”再看这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它们的商都除不尽,而且数字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然后我有引导学生给这类小数起名字。……这样表示循环小数你觉得怎么样?能否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直到引出循环小数简单的表示方法及循环节的概念。……
我的反思:
与传统的简单知识传授相比,我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话语不多,有的只是能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提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结果,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于者;而学生他们始终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像一位数学科学探索者一样去实践数学问题。
一、激发兴趣,鼓励为 …… 此处隐藏:164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