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引进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李老师也恰恰科学地运用这一理论依据,使学生转化为“我要学习”的小主人。
首先,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力的、主动的探索心态,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课前的一幕,我们大多会以严肃的态度去处理,要么板起脸,露出严厉的神色制服不安分的学生,要么大声地喊“上课”来打断学生的讨论。对面对学生真实的场面,李老师却摆脱了居高临下的专制的权威,巧妙自然地以一句“能透露一点吗?”与学生构建了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追求一种“我-你”平等的对话关系。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人性”的语文课堂。 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其次,兴趣是一个人去做好一件事的最好动力。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兴趣”更是他们好好学习的源头。课中李老师抓住了学生爱玩的天性,以旅游为话题,变课堂为学生发展的“娱乐场”,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出色的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把学习的主动权不知不觉地还给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要学的良好状态。
情景二: 我要学 我爱学
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读读看,今天我们都要去哪些地方玩呢?孩子们迅速打开课本,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紧接着,一双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们要到海边去”。一个学生迫不急待地叫了起来,老师故做疑惑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们要去海边?”“因为我读到第一节中有军舰,有沙滩、还有海鸥,我就知道我们要去海边了。”老师听了一边表扬,一边点击课件出现一幅海景图,并且在事物的旁边出示了有关词语。“你真会读书,我们今天就是要先去海边看一看,美吗?”学生们发出一声声赞叹,互相讨论起来。这时李老师让孩子们用“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的句式,说说看到的东西。一个学生大声地说:“我在海边看到了军舰、沙滩、海鸥、帆船。”另一个说:“我看到的更多,我在海边看到一艘军舰,一片沙滩,一只海鸥,一条帆船。”……学生一个个都能把图上的事物用一句通顺、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而且越说越精彩。充分练习之后,李老师将这一节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用课件展示出生,说:“这海边的生字宝宝可多啦!他们说如果你能认出它们,和它们打招呼,它们就让你们坐上军舰和帆船去一个地方。”孩子们可高兴啦!抢着读词语,有的还会说记生字的好办法。
评析: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迫不急待地答,争先恐后地说,快快乐乐地学,扎扎实实地记。“我要学”的状态在此升华到了“我爱学”的现实情景。这与李老师精心创设的“旅游”情感线是密不可分的。老师以旅游为主线,创设与本文相符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们的情绪也因此变得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就被无形中激发了出来。利用孩子们“爱玩”的特征,老师巧妙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积累,无意中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生活与知识合为一体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着。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参照。
情景三:教我学 我能学
学习第2、3小节时,学生提议让他们自己去学。老师故意流露出怀疑的神色。此时,学生的要求更加强烈了。李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围绕“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的东西?”这一话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自学第2、3小节,并给每组发了一套词语卡片。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学着,老师穿梭于孩子们中间指点,引导着他们。孩子们说着、讨论着,读课文的、读卡片检查的,进行得那么有序,那专心致志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老师要他们反馈自习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田野,看到绿绿的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和一座果园。
生2:我发现“秧”和“稻”都是“禾”字旁。
生3:我有问题,一“畦”是什么意思?
师:请看老师画一画,你们就会明白了(板画一畦秧苗),老师再来画一畦。(板画)
生:哦!我明白了,一畦就是一排。
生4:我们来到山村,看见了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师:贴出词语卡片: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生5:我认识了“溪”字,小溪里有水所以是“氵”旁。
生6:“竿”就是竹+干。
生:……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能学习,老师佩服你们。不过,现在我再来抽查一下,看看你们是否都把生字记住了。
生字刚读完,又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发现,我们读的这一课,都有-什么、一什么。”其他学生也附和上来:“对,那是数量词。”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数量词卡片,说:“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谁能读出这些数量词,我就把它送给谁。”
最后老师又让拿到数量词卡片的学习将卡片贴在黑板上相应的词语前面,评议、朗读。至此,数量词的使用的学习重难点又落实了下来。
评析:
“孩子们真会学习”,此时你一定会 …… 此处隐藏:90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