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4:品读文本,体验感悟。冰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无处不在,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中心问题是:“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爱?”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并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作批注,注意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和全班同学分享探究结果的时候,我把展示的舞台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畅谈感悟,学生也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比如:有的同学说:“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从‘脚边、小小的’感受到冰心奶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为有爱才会这样细心,连‘脚边、小小的’花都能注意到。”有的同学通过第三小节感受到了大自然对小黄花的关爱“给它盖上厚厚的棉被”,还有小黄花“静静地躺卧着,等待着春天的消息”那种享受爱的幸福。还有的同学说:从‘它闻见了泥土的芬芳,快乐的站起身来’,体会到了小黄花对生活的热爱,感觉很快乐,并尝试着用朗读来表达情感。诸如此类的回答还有很多,学生理解的.非常到位,分析的非常透彻,一株幸运、快乐、勇敢的小黄花形象呈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从而也感受到冰心奶奶的爱无处不在。而作为教师的我完全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孩子的话,或者局限孩子的思维,所以我只是对表现突出的孩子以恰当的评价,比如:你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你让诗歌的美更有意境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朵快乐勇敢的小黄花。诸如此类评价既是对回答者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引。对于重点部分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诵读指导。
当课文整体分析完毕,我又运用总结性导语回归课题、点明主题:“多么幸运的小黄花,妈妈爱它、大自然也爱它。它在关爱中,快乐地长大,勇敢地安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用爱来呵护她。这就是冰心奶奶用充满爱的诗句告诉我们的话,”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还让每小组推选一名读书最棒的学生,配乐合作读诗,表达心中的爱。其他学生对朗诵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点拨提升,明确写法:冰心奶奶说:“我的心思你们也懂。”你懂了吗?她想要我们怎样做?要爱护的仅仅是这棵小小的蒲公英吗?(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 “小黄花”象征着整个大自然,象征着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以小见大。
接下来,我又依据读写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了再创作:读了冰心奶奶写给我们的小诗,你想到了什么?以后我们要怎样做?能不能把你的小心思也以诗歌的形式告诉冰心奶奶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学案上的尝试练笔。学生创作后展示优秀作品,并加以评价,评价时点评作品优秀在哪儿,以便其他同学借鉴方法。
环节5:探究诗歌欣赏方法。这一环节我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来完成的。首先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欣赏这首诗的?先自主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统一答案,然后再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汇报情况,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情况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并加分。因为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方法总结,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许多小组都总结出了几点,交流归纳后,教师再次明确一读、二诵、三写的欣赏方法,以便学生掌握更准确的方法。
环节6:盘点收获,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使头脑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所以在课堂接近尾声之际,我让学生对照课前明确的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再把这些收获简单的总结概括:我们从内容里品味出了情感,认识了写法;学会了欣赏,还自己写了小诗对课文再创作。学生再根据这些收获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这种谈收获的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环节7:布置作业。本节课只是一个例中学的过程,学生要想真正学会欣赏必须经历实践悟和迁移用的过程。所以我在作业中设计了“用我们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欣赏冰心诗作《雨后》。”让学生熟悉方法,学会运用。后两项是我们的常规作业:在思维导图手册上积累精美片段,丰富学生语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系统。
整个教学过程的分析、理解、感悟,注重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在讨论中感悟,在朗诵中升华。而对于方法的学习,更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后教师再明确、按实。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课文主干清晰直观的传递给学生,凸显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七、回味课堂,体验得失——说反思
这一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感情充沛,课堂反映良好,得到了教研室王老师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例如:理解课文过程要抓住一部分理解透彻,不要被学生的思维牵引,否则会处处落不到实处。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如果朗诵契机抓得再到位一些,诵读效果会更好。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