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耳朵结构时,提前将耳朵各部分剪开,请学生上台拼一拼,对于耳廓和耳朵,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后面的就不清楚了,然后自学书本耳朵结构图,再请学生上台拼一拼,这个时候大家都能拼对了。这样反复的认识希望能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耳朵各部分的作用大多是无法用实验>证明的,所以只能引导加提示学生根据结构特点来推测。
鼓膜的模拟实验书本用了音叉来做,但自己实际做下来,效果很差,气球皮上的沙(或米或盐)基本不动,在4班上课时无意间发现扩音器说话时靠近气球皮效果相当好!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
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效果不是很明显。
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
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这样讲授下来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一开始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根据预习找出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听到声音的过程。巡堂指导。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克服,完成了教学重点。 我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骨传声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冲从而继续创作。来激发学生对他们崇敬之情。
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都得到 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节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节课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 物理”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 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 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 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
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 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 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 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 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 此处隐藏:109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