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找出本文中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到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的初衷。
教学准备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吧。
二、简介作者。(课件3-8)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老师示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自学:辨明字形以及词义。(课件出示) 生字: 倘、寞、柄、恍、鄙、掷、惩罚、恕 多音字: 模、什、恶 释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嫌弃厌恶。课文里指厌恶的意思。 惊惶:惊慌。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觉悟过来。
4.齐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课件10)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五、默读课文,理解本文结构。
一(1)点题,引起下文。
二(2-3)“我”不准弟弟放风筝。
三(4-7)想补过,却无法补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深层探讨。
2.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嫌恶放风筝?
3.找出我毁坏小兄弟苦心制作即将成功的风筝的动作、神态,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动作:伸手、折断、掷、踏 神态:傲然 作用:写出自己毁坏风筝时动作粗鲁,毁坏后得意洋洋,同时也流露出后悔、自责。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反应的?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5.“于是幼小事候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p13
6.我为什么总想补过?为了补过,我想到了哪些方案?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P13 “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7.课文结尾时,“我”叙道风筝这一节,弟弟的态度怎样?说明了说明?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更深一层理解,弟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8.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我(嫌恶)和弟弟(喜爱)对风筝的态度;我踏碎风筝时的傲慢与后来的沉痛。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接触了这篇课文我才去试着真正去解读鲁迅的作品,但短短几天时间,如同临阵磨枪,收到效果甚微,支零破碎的了解是万万使不得的,就要像王得敏老师一样,想真正有一种学者风范。功夫必须在平时,挤时间多看书,要学生预习,教师何尝不是呢。不过我相信 “问题的暴露,恰恰是成功的经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井水特点,感受井水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特点,并能仿写一段话。
3、练习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特点,感受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写生活片段的作用:表现井水特点,表达井水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井水的哪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