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干涸(hé)坍塌(tān)戳(chuō)
酬劳(chóu)流淌(tǎng)水渠(qú)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 …… 此处隐藏:145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