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之/回屯0。第一批从南疆迁移到伊犁的300名维吾尔族农民开渠灌溉,乘时兴屯,成为回屯的开始。乾隆二十六年(1761),回屯扩展到叶尔
[5]96-98
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地。而回屯发展较为典型、完备的仍是伊犁地区。
伊犁地区的回屯主要分布于伊犁河两岸,即河南的霍吉集尔、海努克、奇特木,河北岸的固尔扎、察罕乌苏、霍尔果斯。清政府在兴办回屯的同时,还增设阿奇木伯克以管辖回屯。乾隆三十八年(1773),伊犁伊勒图将军奏准把6000户维吾尔族农民分为9屯,每年共交粮96000石。乾隆五十年(1785),因伊勒图回屯人口的增加,共交粮10万石。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开垦,伊犁地区出现了/荷锸如云,土地日辟,时和岁稔,稌黍盈
[8]
余0的局面。
(三)
清代新疆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使新疆地区成为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区域。
11清代新疆开发往往是和人口的迁移联系在一起的。清代进入新疆进行开发的有少数民族,但更多的是汉族人民。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是各民族共同进行的开发。不仅创造了财富,也通过开发的途径,增进了各民族的了解、交往与合作。据史料记载,乌鲁木齐/筑城集,置郡县,开屯田,列兵防0
[9]
市之盛,为边塞第一0
[11]
。当时的商路是这样分
布的:自嘉峪关趋哈密为一路,秦、陇、湘、鄂、豫、蜀商人多从此路而行;自古城分道西北往科布多地区,外蒙古商人一到秋季便携带畜产品以交换麦谷缯帛而回;沿天山北行取道绥来以达伊犁、塔城为一路;循天山南行取道吐鲁番以达疏勒、和阗为一路;商业交通遍布天山南北。关内运到新疆的货物主要是绸、缎、茶、纸、瓷器、漆器、竹木等货物;新疆运入内地的货物主要是新疆当地的土特产品,有棉布、棉花、玉石、玉器、羚羊角、贝母、甘草、铜制品、葡萄干、瓜果、畜产品等。商品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上,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如南疆的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等,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古城,以这些商业城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遍布南北疆地区的商业网络。通过这些商业网络,在畜牧业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用畜产品交换维吾尔族、汉族农民的粮食、棉布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据5新疆建置志6载,/蒲犁厅主要产羊和牦牛,每年外销羊数千只,牦牛数百头,牛、羊毛数万斤。0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商人经常到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居住的山区贸易,运去牧民需要的布匹、衣服和粮食等产品。甚至清政府驻军和官吏所需要的军马和牛羊,也主要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牧民处购买,/哈萨克、布鲁特人复岁驱驼、马、牛、羊市现
[11]
缗驼载而去0。
21清代新疆开发使各族人民经济生产技术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大。清政府在边境地区添设边卡,派兵驻守,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卫,给新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经济技术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清朝许多塔吉克族人向蒲犁北部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买母畜和幼畜,相互交流放牧经验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并在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帮助下,把牧群驱赶到边远的优良牧场上放牧。在水草丰茂的塔格敦巴什、帕米尔等地,逐渐繁殖起许多大尾绵羊和牦牛等
[12]
,经数年发展,/字号店铺,鳞次
栉比;市衢敞宽,人民辐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
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0
[10]
。镇西府/当驰道之冲,关中商人所聚会,
[11]
粟麦山积,牛马用谷量0。伊犁是当时屯田的
重点地区,也是贸易的中心之一。据5新疆图志6记载:/伊犁九城,惠远最大。广衢容五轨,地极边,诸夷会焉。每岁布鲁特人驱牛羊十万及哈喇明镜等物入城,互市易砖茶缯布以归。西方行贾者以所有易所鲜,恒多奇羡民用繁富。0可见清代新疆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新疆地区出现了/农桑辐辏,阡陌成群0的繁荣景象。
自从新疆巡抚刘锦棠治驿亭以通商路后,内地商人络绎不绝,四方之物并集。当时古城是天山南北商业贸易交通要道,/商货悉自此转移,廛#。同时,在蒲犁东部地区,牧场较少而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