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
第一章导论
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根据面积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人口民族、历史习俗和国防安全等多种因素,将其领土划分成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从政治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层次;二是幅员(即政区的面积范围);三是边界(即国家内部政区之间的界线):四是行政中心。其中行政级次,即从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是行政区划的最基本要素。由此可看出,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前提和重要部分,行政区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以及科学布置生产力,民族的团结。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大的政治、经济变革都伴随着相应的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的变革,行政区划在总体上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日益高涨,旧有的行政区划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的安定团结。在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遵循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行政区划的性质及其原则,从而拿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旌。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
我国明确出现行政区划这个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这其中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发展模式。鉴往知来,为了认识现在,规划未来,考察我国行政级次及区划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摸索出其演变规律’对现今我国行政区划改革必然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土而治”,疆域内无所谓政区。
春秋战国:我国行政区划明确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组织以郡县逐渐代替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