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木兰诗》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兰在替父从军的过程中,那些男军们没有发现木兰的小脚,古代不是有缠小脚的习俗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这位同学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把在场的所有同学难住了。学生新发现的这个问题情境与他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把学生们吸引住了。于是,于漪老师就和全体同学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缠小脚原来是明清时候的习俗,在宋代并没有这种规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与教师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因此他们就会高度自觉、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动态生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完全融于到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基于认知冲突,充实课堂拓展
有些时候,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因为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及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他们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新知识、新情景时会出现认知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这时,学生感到困惑,出现认知的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密切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冲突及症结所在,对知识进行拓展补充,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消除认知冲突的目的。例如黄厚江老师讲《黔之驴》这篇课文中,他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黄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了冲突,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已经无法解释这个新问题。这时黄老师对知识进行扩展,搭了一个背景资料展示的教学支架,柳宗元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性的文言,在学习中不仅要知人论世,而且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