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明确:(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七、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质”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八、拓展研究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繁昌县职教中心 蒋宗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体会人物感情;把握人物性格。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拟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3教时
五、课前预习:
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第一教时
第二教时
一、回顾诗歌内容,简述故事情节,把握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内容 情节进展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2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3-12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13-22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23-32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二、研读探究: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 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明确: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指导学习:
1.刘兰芝:是诗中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从外貌、品质、精神多方面加以描写和表现。
(1)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2)第9节:精心妆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