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相关文章推荐推荐阅读: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
1、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
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4、你觉得这篇文章和那篇文章类似?
教学目的
1. 知识和能力
学会在描写景物时渗透感情
景物描写的层次性
做到了解三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知道运用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学生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课堂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养成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荷塘美景的描写
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二、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
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生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3、综合分析第4段
1、写景的大致顺序:在总写荷塘概貌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这是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依次精雕细刻。
2、本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 一应景物,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如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再如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隐约朦胧。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小结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生生互动活动二:作者为何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提示: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分析。
家庭生活夫妻之间,是个人的隐私,当然不好直陈铺写,采用隐曲的方式来表达自然情理之中。
至此,我们运用合作原则的理论分析了《荷塘月色》里违反数量、关联、方式准则的情况,这是一种有意的违反,从而弄清了这篇散文的真实意图,把握了其中的会话含义:对幸福美满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所谓黑暗现实的折光。他说他既不能走革命和反革命的道路,只能采 …… 此处隐藏:135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