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拓展延伸,仿写名言
这个环节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之上,先出示名言,让学生再次体会到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用名言的方式写下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主旨。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搜集生活中勤劳致富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种词语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形象和有关知识。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从雨后土地长出小草上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只有通过自己诚实、辛勤的劳动才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从“金子”到“真金”,深化并拓展了主题。
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极具人文性的文章。文中留白较多,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这一课的能力目标;而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所以我把“掌握这一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定位于这一课的知识目标。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是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情感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这些方式都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乐于接受的,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也利于感受、理解、欣赏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展开想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说: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壤里,一定有许多的种子,梦想代表理想,有梦想就有希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梦想有关,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具体指导,品读体味。
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此时,我出示句子:每天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彼得就————,太阳落山了彼得————,烈日当空时彼 …… 此处隐藏:140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