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我确定了本课学生的学法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和鉴赏文章。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的教学目标以及第二学段的要求确定,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金子”的本意是指物质层面的“贵重金属”,而在课文中,“金子”是指
诚实、勤劳的高尚品质。本文用“金子”做题目,同时又以“金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因此,理解“金子”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注意“盆”和“坑”音节,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个性作业。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语,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所了解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质疑“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他实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顺着我的问题注意到最后一段的课文,然后引出彼得的话:我是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片土地里,引导出问题:彼得是怎样找到真金的?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在上课后不久就提出,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通过这一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细细地感受。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自己找到的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具体指导,品读体味。如学生在自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在交流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此时,我出示图片: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彼得就要-----;当夜幕降临时,彼得要------;在炎炎烈日中,彼得要-------;在大雨如注时,彼得要--------。等等,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
从内心体会彼得所经历的困难,为下面揭示真金买下铺垫。接着,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 抓住“不“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畅谈梦想。
这个环节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之上,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把文本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配乐朗诵《梦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环节:个性化作业。
本环节本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准则,另外,进入中年段以后,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视野,拓展和增加有效的积累,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