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引用吴老师教学理念的观点,上述教学模式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不以某一类型的知识教学为目标,而是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为目标。大凡教科书上的多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科学家思维活动的结晶,是静态知识。它掩盖了知识形成于发展的生动过程,使学习者难以体验探究和发现的喜悦。尤其是物理学家们那独特的思路、精辟的方法以及认知的升华,在教材中被过滤了。蕴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才是动态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解开教材这种严谨抽象的面纱,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经历探索的磨砺,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它们充其量知识无活力的概念的堆砌,用不上也忘得快。只用经过学习者充分的内化活动,使之转化为个性化知识,即成为学生个体的经验,智慧和方法后,课本知识才能被激活,从而具有新的生命和价值。
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的把物理知识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而且教师要恰当的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要显得非常自然,不能太做作,这样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分析运动类问题的时候:汽车以10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前面发生事故,紧急刹车,制动加速度为 8m/s2,反应时间为0.5s。那我们简单的计算下,汽车从发现事故,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约为3.47s,这个过程中汽车经过的位移为62.11米。通过让学生自己决定问题得出答案。等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答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案后,然后很自然地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汽车要限速,保距,不能酒后驾车?学生应该会很清楚的从上面的计算过程得到,汽车的位移与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的初速度,制动的加速度有关,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为什么要限速,就是为了减少初速度,尤其是在雨天,地面比较滑,加速度会更小,速度应该跟小。酒后驾车会增加司机的反应时间。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自己的回答,能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并且能很好的联系到生活问题,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知识。
3.关注、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在生活中的认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是很大的。生活中的现象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通过亲自经历过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起来,使物理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体验生活入手,来加强物理的学习氛围。
就拿茶叶蛋来说吧。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我们知道一般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的热胀冷缩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通过茶叶蛋的例子来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也让他们了解到不同物质的热胀冷缩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物理知识,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直接传授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光学中讲解透镜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清晰地了解生命是凹凸透镜,教师利用身边的近视镜和远视镜进行比较。眼镜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通过对比镜片的形状、透过透镜看到实物的大小,不仅使学生对凹凸透镜有更清晰的认识,得出“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是凹透镜”,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还可以进一步列举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