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1.2.1 地质底层
大隆井田处于晓明背斜和大兴向斜之间,形成一个北高南低的单斜构造,并有轻微的褶曲。
地层走向以北西西为主,也有北东向的。倾向为南西和南东,倾角一般为6゜~10゜。 地层由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第四系为洪积、坡积和冲积层组成,主要成分是亚粘土、砂、砂砾,其厚度最大为28.00m,最小为5.00m,一般为17.07m。第四系与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2)白垩系(K)
该层全区普遍发育,按岩性特征可分两层,上层为赭红色砂砾岩组,以细砂岩、粗砂岩及砂砾岩互层为主,赭色,砾径较大,厚层状构造,松散易碎,含石英、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下层为灰绿色砂砾岩组,以灰绿色砂岩、砂砾岩为主,中间含泥岩,成分以石英、安山岩、花岗岩为主,并夹有少量长石,松散易碎。
白垩系最大层厚为447.31m,最小为260m,一般为348.1m,白垩系与侏罗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2(3)侏罗系上部含煤段(J3 3)
该段以灰白色、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砂砾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段含2、4、5、7、8、9、10-1等煤层,其中4、7、9煤层大面积可采,10-1煤层不可采。本段是最大厚度为620.83m,最小为327.45m,一般为466.97m。
2(4)其下部为中部砂泥岩组(J3 3)
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次之。断层均属高角度正断层,倾角一般在55゜~70゜左右,断层落差最大可达100米以上。
截止2006年末,全井田共发现较大断层47条,其中落差大于10m的37条。按控制程度分:可靠的34条,较可靠的9条,不可靠的4条。巷道实见落差小于3 m的断层频繁出现,数量有50余条。
井田内煤层呈轻微褶曲,大部分是在断层产生之前形成的,局部也有后期构造或火成岩活动形成的。至本次报告为止共发现三个向斜褶曲和二个背斜褶曲。其中北西走向的三条,北东走向的两条,褶曲幅度一般在20~30m左右,长度在0.5~1.6km,两翼煤岩层倾角在5°~12°左右。井田内的褶曲有几条幅度较小的背向斜,对生产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