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了,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里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年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7/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