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再知觉判断、信仰及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大多定义在承认“受群体影响”基础上,强调从众是“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如:“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时蓉华)。
而另一些学者则是强调“表现与大多数人一致”,而不是强调“改变原有的态度”,如周晓虹、乐国安、沙莲香等。乐国安和沙莲香认为从众是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群体压力可能是“真实的或想象的”(路海东),
又有一些人不仅有群体的“压力”,还应有“群体的导引”(屠文淑)。
对从众的定义,宋官东(1997)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从众是正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景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以地人确定行为为准则作出的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反应倾向。”“传统观点更强调从众行为的被动、盲目性(不由自主)和外部归因的情境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的明确性。”(宋官东)
传统观念上理解从众,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存在着局限:从众行为并非都是非理性的盲从,在多数情况下,人的从众行为表现出人对客观现实的理性反映。我国的《左传》中也有“择善而从”之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