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分析说明
1. 学生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评价:
任亚飞:这节课的目的是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这一点马老师做得很成功。马老师并不是将他的体会强加于我们(这是以往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是让同学们自己
提问,再由同学和老师解答。
石峰: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直接传授给我们知识,但终有一天我们将结束求学之路,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到那时如何学习?自学,好像是叶圣陶先生说过:“若不能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问问题,也是学习的一种失败。”而现在您所尝试的教学方法恰是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是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张纯: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我喜欢老师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我们。
2. 学生对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评价:
赵焱:对于马老师给我们上的《〈呐喊〉自序》公开课,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这堂
课的精彩之处是在“创新”二字。
以前的语文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老师说为主,同学们充当“记录员”,传授知识的方式像“填鸭”,被动学习,枯燥无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怪不得如今有些报刊上登出“古板的语文教学方式”这样的文章,所以从内心讲,我非常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于宁昕:这节课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田佳:则于我对鲁讯文章的喜爱,所以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在预习过文章后也是一肚子问题,这要是在平时,肯定是欲问不能,只好咽下这一大堆问题,学习的激情也烟消云散了。
我希望多上这样的课,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嘴巴”,老师“下来”,我们“上去”。
刘凯:我是极其推崇这种教学方法的。旧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把整篇文串进一遍,把要点、考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弱点在于,学生只按老师教授的思路去理解文章,而不能有太多自己的见解,且不能发挥人们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思维——过于束缚学生。而此公开课的教学方法颇为新颖,不落窠臼,学生自学自问,使心中的疑难得以解决,便于更好地驾驭文章。
刘经纬:主动学习一门课程其效果要远远超出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应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多说,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他一定会十分专注地听老师给他讲解,并且全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许彤彤:这周二我们上了一节语文研究课,内容是读《〈呐喊〉自序》,老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同学自己动脑去思考,提出问题,教师解答,互相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释时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使以往教师空议半天,学生只等死记硬背的情景改变了。如果各校都把改革作为已任,我想语文教学会有很大发展。
3. 学生对师生课堂表现的评价:
钱喆:也许是因为经过的锻炼多了,我们成熟了,在上公开课时同学们摆脱了以往的
紧张,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一台摄像机与几十教师围在同学们周围,同学们能视而不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真是实属不易,竟有二十多名同学在课上发言,比平常还要多,看来同学们都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于宁昕:开始的几分钟,面对三四十位听课老师, 同学们有些拘谨。但在马老师精彩
的引入和田佳同学第一个提问后,同学们逐渐进入了状态,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各个方面对课文时行了较深入的思考,马老师精辟的回答使每一位同学都十分满意。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公开课的尾声,马老师开始对整篇课文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这可以称作整节课最富感染力的高潮部分,只见马老师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对鲁讯先生梦想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做了说明,使我们感到鲁讯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鲁讯。
耿彦婷:快下课时马老师为了让这节课有一个相对的完整性,又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结。课堂气氛随之自然地发展到高潮,马老师话音一落,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随掌声而来的就是下课铃声,时间刚刚好,一节课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去了。在外人看来是有条不紊,实际上这是马老师随机应变的功劳。
邓晓嘉: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马老师。平时马老师上课时总是一副极其沉稳的形象,语言幽默含蓄,像一位男低音;而在公开课上,则是充满了激情而又恰到好处,无论是音调还是音量都是有所加强,俨然一副男高音的派头,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使得课上气氛活而不乱,公开课十分圆满地结束了。
4.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耿彦婷:唯一遗憾的是马老师在下课前说错了一句话。当时,同学中有人知道说错了,
却没敢提出来。马老师说提出来会更好,可我总觉得当时正要到达高潮,如果提出来会不会降温,使高潮推不上去,影响最后的课堂效果呢?倘若真会这样倒不如不提出来。
钱铖:此外美中不足的是 …… 此处隐藏:139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