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课的体会
1. 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之本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作为本节研究课的尝试,从问卷调查上看,是成功的,
成功的标志,是这个班的学生大体上都活动起来了。让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用时25分钟,可以说这堂课的主要时间交给学习的主体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属于导读的性质,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动脑思维并有读书收获,就值得肯定。“导读
”是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但这种模式亦有不足,就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求知渴望。“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语文阅读上的的求知渴望。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语体文,不是学生都不懂,不懂的地方只不过数得上来的若干处;一个班的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来是参差不齐的,也不是每位学生都一定存在相同的问题。“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导读”来说无疑是一种扬弃和补充。它的好处是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的“因材施教”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我体会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是针对因材施教而言的。在《〈呐喊〉自序》这堂研究课上,共有十五名同学发言和发问,这说明至少这十五名同学解决了各自的读书障碍或疑点。虽然有的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但课堂上存疑会引导学生课下的进一步研究,这亦当视为可贵的教学效果。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实际上是允许学生课堂质疑的一种做法。十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如下的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多种,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乃是其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的叶圣陶老人对传统教学法的实质看得十分透彻,他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在语文课堂设置“质疑”环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反叛。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就使他们自配角变为主角,从而确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凭旧知学新知的积极性一经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这时的语文课堂便进入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中。
十年后的今天,我尝试将学生课堂质疑,教师答疑做为主体课的一种模式推出来,并且冠之以“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名目,无非是表示我将继续研究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决心。
2. 欲想培养学生素质,须先提问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三条: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
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乃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素质”实则是指“学养”,即“学问和修养”。
如果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培养学生素质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治学方法,成为“学养”。站高一点看,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的关键,是靠有“学养”的教师培育有“学养”的学生。从课堂自身来说,学生是其主体,但从教学的角度上说,教师的“学养”是影响每一堂课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仅从备课上说,尝试“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深研教材。因为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了,就意味着使课堂具有了不可预测的性质。倘若你对教材不熟悉,或备课上不够深入细致,就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花费更大的气力。以《〈呐喊〉自序》为例,我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备课的。不唯如此,我还一个一个地从课文中数出5个“梦”字和9处使用了“寂寞”一词,并比较出它们意义上的异同。不唯如此,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为教师答疑时的储备。
教学相长,从课堂录制的声像磁带上看,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提问,既是教师充分备课的自信表现,也是向学生表明老师具有“把自己问倒”的心理准备,课堂上无论出现“释疑”抑或“存疑”的效果,都是教师求真知的学养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如何治学”的影响。到了这一步,教师才能摆脱“匠气”,才能敲开教学上“自由王国”的大门,这是我主动接受点名上研究课的挑战并付出两个月心血的所得。
3. 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就尊重了你
给我的研究课做出了最高评价的是张纯同学,她说:“我喜欢那堂公开课,因为 …… 此处隐藏:157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