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材的目的性其目的在于正确的制定课的具体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对目标的作用。同时,在器材、场地缺少的情况下,还能有目的的利用自然条件和自制器材组织课堂教学。
四、懂教法,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驱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问题,就会产生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导游”的角色,像导游那样用精彩生动的内容、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游兴”,引导学生走入预设的情景中,徜徉其中,学生随着“导游”去领略、去闯关、去感悟,所获得的知识学养、成功体验、巩固促进,比简单的教与学要轻松愉快和丰富得多。在这样的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五、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保障。评价能帮助教师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兴趣。在评价过程中,以往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学生不可控的因素,忽略学生的课控因素;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评对动作的正确与否,更要评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组合拳时,几个学生分别出列演出,请学生当评委,让同学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若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时,教师要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动作很有创意,如果把动作连接起来会做得更美”、“你的进步很大”、“通过你的努力,老师看到你的进步”等等。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随笔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说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
二、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景,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性的文章,采用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