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夏王朝和商王朝都有他的影子。自禹传位于益,三年后,益让位于禹之子启。确立了王朝“父传子”的制度――家族政权制度。夏王朝确立的这种制度,并被诸侯认同。殷商、周王朝继承了这种制度。从国家制度的渐进式发展规律推测,至少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周王朝制度的基本形态。而中国一词在《尚书:梓材》中出现。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之句。该篇主要是教导商之遗民要服从周王朝的管理,《史记》记载商之遗民封于宋,武庚之乱后其遗民又迁于卫,商微子代殷祀留在宋。这篇记载也证明,周王朝对诸侯即其臣民的管理权
的是实实在在的。
汤因比还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在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的那个阶段,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极慢,人类的技术传播速度相对技术进步来说足够的快,地球上的文明进步表现出高度的整齐划一;随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技术传播的速度赶不上进步的速度,各个文明的发展表现出千差万别;到了近代,以帆船的出现为标志,技术的传播加快,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很快就传向全世界。在中国古代,每通过一次战争,文明水平达到基本均衡的状况,随后诸侯各自发展,产生了差异,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标志混乱的开始。这一时期实际上是文明传播速度赶不上变化速度。夏、商、周就是这种状况的重复。到秦统一中国时,各诸侯国的文字、度量衡的差异已经很大,始皇帝不得不花较大的力气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不是周王朝制度的简单重复,其创新的成分较大。而秦为诸侯时就已开始了的郡县制度的探索。从国家制度的演进,我们说,与其说是秦创造了中央集权,不如说是农耕文明的发展,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演变。游牧文明也产生了罗马帝国这样的中央集权,但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再也没有统一过。而中国这种中央集权则反复出现。这能不能说明游牧文明产生的中央集权是偶然的,农耕文明产生的中央集权是必
然的呢?
历史在这里汇合。
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发展方向。发展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发展都有相似或相近的特点。中华文明与古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有大河特征,其使用的文字都有相似或者相近的特点。苏美尔文明中断了,古埃及文明中断了。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汤因比把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的中断,归咎于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前1800多年前驯养马的成功和马拉战车的发明。这两个农耕文明是在被马拉战车打败后,文明随之就中断了。在中国周边,也有游牧民族,也多次入主中原,结果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反而是这些民族被同化和融合,随之消失。1840年以来,欧洲的游牧民族后裔发明了武装帆船,从海上侵入中国。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中再次居于下风。到了20世纪,民族存亡的危机降临到这个民族头上。这个时候,他再次发力,在20世纪60年代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民族存亡危机得以舒缓。但在文明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中,农耕文明总是占下风的局面并没有结束。曾有人把西方文明――本质是游牧文明,杜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