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3)

时间:2025-07-15   来源:未知    
字号:

耕民族找到他的内在原因呢?追本溯源,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文明顺利产生

呢?是什么原因推动这种文明得以持续发展呢?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

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今天,不论是研究中国文化史,还是朝代更迭历史,以及研究中国统一与分裂的历史的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特点。这样的历史场景,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注意到了,西汉后两千年间的中国,又不断地重复这一幕。这里面一定还有我们没有

发现的内在的必然性规律。

“古代欧亚大陆的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如他们的祖先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通史》)中国人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不同的途径,建立了一个不同的文明,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这与两河文明,尼罗河上的古埃及文明极为相似。而在文字上,两河流域文明所用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所用的象形文字上看,进化路径相近的线索很明显。分析中国文化的实质,就是农耕文化。中国文明的本质实际

上是农耕文明。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烙印。

中国人的祖先走出森林,来到旷野,仍然保留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这与欧洲人的祖先游牧民族的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区别。这(区别)造就了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加速朝各自的方向发展。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道扬镳了,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因素是环境,包括山脉、河流、地质、季节、降水、温度等地理气候环境。看世界通史,所有以农耕文明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文明起源,大多以大河两岸为主要依托区域。古埃及的尼罗河农耕文明,中东的两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兴起的中华文明,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大河特征。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进入青铜器早期,黄河流域已崛起一个强大的部落,它的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以农为主。到尧舜时期,中央部落已非常强大,开始形成国家制度的雏形。禹治水一方面可以看出,这种治水明显地是为农耕业

服务的;另一方面说明,工具的制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有人提出,炎帝黄帝大战(部落之间的争霸战争),只是神话传说,周以前没有什么国家制度,尧、舜、禹时代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国家制度。本人认为,一个文明不可能突然出现;一个民族不可能突然发展到青铜器时代;一种制度,不可能突然形成;一种习俗的形成决不是一夕之功。中华农耕文明,要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青铜器时代,不知要经历多少万年的艰辛历程,从没有语言到语言的产生要经历多久?从没有文字到文字的记录应用,刻在兽骨上――甲骨文,又要经过多久?这种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我们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就肯定是有在他的前代,前几代甚至几百代人的存在。虽然经过传说过程中的变异,赋予了古中国人一些“超人”的力量,动摇了其传说的可信基础,但在严肃的古代史书中,这种“超人”的色彩与民间传说比显然已经微乎其微。虽然经孔圣人及其门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