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耕文明的温和性的第二个表现是“和平相处”和依靠“集体的力量”。一个大的定居族群,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对生活物资的争夺肯定会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而不象游牧文明的决斗解决方式。族群的“和平相处”的观念得到公认。在古时候后,中国人就把人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吕氏春秋:恃君》篇说:“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干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猛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不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意思是说人类以群居形成的集体力量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依靠“集体”力量的观念,是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而得到强化。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为什么当年中国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强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游牧文明的词典里只有“丛林法则”,没有“和平共处”这样的概念。为什么中国人信奉的集体原则,被西方认为是人权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游牧文明中,个人主义至上,只有强调个人自由,
人权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维定势起作用。
这种温和性的第三表现是协商解决纷争。今天中国主张政治解决国际纷争,实际上是农耕文明的惯性思维的表现,而美国则偏好使用武力。有人认为是中国还不够强大所以推崇政治解决,美国因为足够强大所以喜欢使用武力。这是以游牧文明的思维方式推理出来的结论。也进一步说明文明之间的差异之大和文
明之间的理解交流的任务之艰巨。
这种温和善良,有时表现为宽容,有时表现为谦虚,有时表现为固执,有时表现为驯从,有时表现为认命。有时表现为果断,有时表现为迟疑。有时表现为进取,有时表现为保守。这种特性具有强大的同化吸收包容力量。“曾有许多游牧民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字、习俗,或者是游牧经济。相反,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地、完全地被同化。”(《全球通史》)。满清统治时期,中国人被迫接受去发、留辫、穿马甲、系腰裙的风俗习惯等。中国人如今对旗袍已完全接受。再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出电视剧现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满文化已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满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已不把他当做外来文化。向游牧民族学习的例子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有名的例子。今天的中华文明,虽然他的农耕文明的本质没有改变,已不是纯粹的农耕文明。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出现真正的奴隶社会。
从小学到大学,作者所接触的书籍,无不把中国的社会发展史生硬的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看了先秦和汉史,笔者对中国历史是否存在奴隶社会产生了疑问。从笔者所接触的历史资料,有几种这样的情况:(一盘庚迁国,一边说迁国的好处,一边说不听就要受罚。这显然不能把其臣民说成是他的奴隶。二:《周礼》所介绍的政治制度,人分三六九等职务,没职务的都称为“民”。显然民不是奴隶。里面还有女奴的职位,没男奴的职位,且人数少,形不成一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