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的积累同样是缓慢的,发现和驯化种子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可能与动物驯化
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人的饮食习性,与西方游牧民族的后裔有一定的差异。有零星的证据表明,这种差异的某些方面甚至在蛋白质及遗传物质层面上得到反映。如中国人对牛奶的消化吸收能力普遍较欧洲人差。这种差异源于一种蛋白质酶的活性较低。也许是获得性遗传,或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总之,饮食习性反应到了基因水平层面,并且要形成基因种群差异,需要的时间不会太短。也许,可以这样推测,自人类学会了取火并不断拓展火的用途时,农耕时代就开始来临。火,不仅是烧烤食品和取暖,还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火可以用来烧毁森林便于开垦。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被用来作为食物的种子储存,因散落在居住地边上而发芽并结出种子或果实来,这种情况肯定会引起定居人的注意。会思考、拥有高等智慧的人一旦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农耕农业就产生了。定居人相对游牧人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现这种现象,也有更大的可能性首先发明农耕农业。因为游牧民的流动性及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使得游牧人发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大大降低。对植物性食品的关注度不如定居人,对这种现象重视程度也更低。
根据北京周口店地区的考古发现,100多万年前,有使用火的遗迹。如果上述关于种子发芽现象的发现,早于火的使用,那么火的应用将大大促进农耕农业的进步。反之,如果火的应用在前,这种现象发现后一旦与火的应用结合起来,农耕农业发展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中国近代,“刀耕火种”还在许多偏远的地区广泛应用。 那么,农耕农业的出现,也许就在火的使用前后的时段中。农耕农业的出现,标志着农耕文明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到这个时候,他与游牧文明发展的差异正式开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他的特色便开始展现,并坚忍不拔地朝既定的方向发展。农耕文明发展已到了最高阶段,今后开始由工业文明唱主角。秉承这种打下农耕文明精神和物质烙印的传统文明,必然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总结农耕文明的特点仍然有他的必要性,那就是认识自己。这一课题非常博大,本人虽然自不量力,还是总结那么一、二、
三点,不完善,就算开个头,抛砖引玉好了。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传承性。
也许有人说,传承性是所有文明发展的共同特点。笔者所讲的传承性至少在程度上与游牧民文明有差异。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一个作物种子被发现,那么它就会一代代被传下来。人们会不断地加深对这种植物的认识。农耕与天气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总结也是不断地积累。中国在周王朝时便有了较为完备的天文知识。武王向箕子请教中有“八”政:“庶徵:岁日月时毋,百谷用成”之语,箕子过殷虚,感慨而作《麦秀之诗》:有“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之句。在造字方面,《殷本纪》记载,成汤之前,其祖先用先用园圃之类的字眼作名字,后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字作名字。后来发展了天干地支纪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成汤的名字就叫“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