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来写写课程论文
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回顾上述历程可以明显看出党和国家在调整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大政方针的不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两个趋向”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上述四大概念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四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从发展战略思路演变到具体化实践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是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既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应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延续。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既是目前我国落实城乡统筹战略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城乡统筹。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能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必须借助城市的支持。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这是我国长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剥夺农村、工业剥夺农业的结果。因此,目前我国的农村问题并不仅仅是农村自己的问题,农村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农村自身的“内力”和城市“外力”的相互牵引才能得以最终解决。农村和城市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城市。过去,我国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今天,我国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市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带动和支持。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诸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农民生存环境差,等等,均与全面小康、科学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通过两个反哺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改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较快提升,使农村社会走向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新”究竟新在何处呢?笔者以为,就“新”在城乡统筹良性互动上。或者说,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
第二,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应该在农村,但新农村建设又不只局限于农村。“新农村建设”应建在哪里?无疑,是建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目标在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用20字进行了高度概况,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央一再强调,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农村的隐性失业才会缓解,农民的劳动能力才会转化为收入,农民的人均购买力也才会大幅提升,中国的全面小康才会顺利实现。减少了农民往哪里去?主要还是靠城镇来接纳。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跳出农村来发展农村”。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该并行不悖,农村城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只将农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将城乡纳入统筹规划。
既然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城乡统筹,就需要我们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进程。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这一点也基本上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因此,自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以来,中央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编制了各种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可谓微观层面的村镇规划率先登台,中观层面的部门规划或区域规划相继涌现。但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编制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设规划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区域乡村发展规划的支撑,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定位、目标和方向;建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在哪儿建、谁来建等等都缺乏科学认证。目前在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呈现出的状态是:上级政府出指标,县级政府报名单,大多数乡村等又盼。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主要是因为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缺乏城乡统筹所致。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应该包含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内容。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城乡统筹也包含着以上多方面的城乡统筹。下面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