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来写写课程论文
(一)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的城乡统筹在近两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种认识误区,把村庄建设规划等同于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就是拆房建楼,片面强调居住环境改善,严重忽视经济发展与产业的重要性。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产业发展规划也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规划包含两个层面:
1.首先是农村第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城乡统筹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比重随工业化、现代化的向前推进呈下降趋势,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而三大产业在城乡的区域分布却存在不平衡性,即二、三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农村则主要成为第一产业集中发展区。也正是由于三大产业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三大产业收益差距导致了城乡之间差距的拉大。而在人类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后,第二、三产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农村不仅成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区,也逐渐成为二、三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也逐渐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农村二、三产业也得以较快发展。从1998年到2007年的9年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一半以上来自农村二、三产业。从目前发展态势看,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农民增收仍将主要来自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仍将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三大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三产业向农村地区的逐渐转移,既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涉及到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优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必须要贯彻城乡统筹的理念。农村不能盲目与城市攀比,搞重复性建设,农村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环境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等第三产业。城市也不能盲目地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搬到农村,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城乡统筹
2.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中急需密切关注的问题。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要与农村各自的区域、气
64
2009
第6期
年
候、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相符合,而且要考虑到城乡居民的食物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因此,各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确定各地农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时,也需要贯彻城乡统筹的理念。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出率低,也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现实选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需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而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仅仅需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农地股权化等多种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形式,而且需要将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农村的其他产业。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逐步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纳入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体系。这些都离不开城市资金、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等方面的支持。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只是农村内部的事情,也同样需要城市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与支持。
(二)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城乡统筹
从狭义上讲,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也就是新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涉及各区域的村庄布局、农村社区布局、村庄规模、民居风格等方面。长期以来,与传统农耕文化相适应,我国多数地区农村居民均以分散居住为主,村庄多以长期居住固定形成的自然村为基础,缺乏统一规划。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越来越多的新型农庄或新型村镇在我国广袤土地上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庄或新型村镇将具有城市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成为吸纳城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适度规模的集中居住。当然,是否集中居住,需根据各地区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产业特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地向城镇转变。乡村是一个具有自然尺度的开放空间,具有乡村特色的地理形态。乡村规划建设规划,必须遵循乡村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持乡村地貌、植被的多样性。乡村与城市属于两大不同的地域系统。乡村的背景和设计要素完全不同于城市,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乡村。
从广义上讲,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需要扩展